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课件高考热门话三
话题3话题3一、史料在史学研究和高考命题中的地位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因为历史不能重演,人们研究和认识历史,必须凭借历史史料。史料的范围非常广泛,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都是史料。它主要有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就目前高考中所考查的处理史料的能力所限定的史料主要是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就目前的考试技术手段尚无法运用到高考中去。高考对史料处理能力的要求,仅限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具体要求有三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可见,高考对史料的要求与史学研究对史料的要求相比,有很大的差别。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它还包括对基础的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最显著的方法特点是“读史征信”,即通过阅读史料发现历史真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法则。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总是力求广泛地搜集史料。历史高考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话题3在近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和各地自主命题考试试题中,史料在历史试卷中占据了突出的位置。以往史料仅出现在“材料解析题”这类题型中,而今的高考题不仅是非选择题中大量引用“材料”(有的为史学论述,是非严格意义上的“史料”。),而且在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中也在普遍的引入“史料”。以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在12道选择题中有9道题直接引用了“史料”,所有的非选择题全部都提供了“材料”。又如2012年的山东文综卷,在8道选择题中有5道直接引入了“史料”,所有的非选择题全部引用了材料。可谓是“无史料不成历史题”。话题3史料在高考题中的广泛引用,反映了历史教学理念的回归:即尊重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让史料说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实事求是。高考命题的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将对教科书的编写与课堂教学产生重大影响。话题3二、材料的种类与特点选择题的史料一般直接引入题干之中,与其它文字共同构成一个历史情境。也有的在四个选项中提供不同的史料。实例如下:话题3例1(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话题3例2(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话题3例1为前一种情况,例2为后一种情况。材料解析题由材料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考试要求。就材料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图画与地图)。了解各种类型材料的特点,有助于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话题3文字材料。高考试卷中呈现的文字史料一般由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组成。阅读材料时即要关注正文,也要重视题头、注释和出处等。因为,题头可能点明材料的主题;注释会帮助理解正文,有时可能会提供有用的信息,出处能够提供时间、人物等重要的信息。表格材料。表格材料由标题(或表格说明)、分栏内容、出处以及注释等组成,与文字材料相比,浓缩程度高、表达简洁而有条理,但对答题的要求也高。阅读时除要关注表格的题头或说明以及出处与注释之外,还要注意分类栏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题头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话题3图片材料。可分为历史地图与历史图画两个类型。观看历史地图要注意图标(或说明)、图例等。图标的指向和表格的相关指向是相同的,可以从中获得时间、空间以及背景等信息。图例有统一图例和分幅图例两种,前者与地理图例相似,是常规的一些符号,如首都、重要城市、河流、国界等符号或文字说明;后者特指历史要素方面的符号,如进攻路线、防御阵地等符号,熟悉各种图例符号,利于读懂地图语言所表示空间状态的确切含义,获取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效果。从历史图画中提取信息与历史地图一样,应注意图名(或该图说明)、图注,要仔细观察图中的内容。研究近四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可以发现,图画类的材料多设置于选择题中,材料解析题中尚未出现。话题3三、阅读材料的一般技巧判断材料。面对命题者提供的材料,首先应进行辨别与判断。一般来讲,主要进行两种类型的判断:判断该材料属于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确定材料的可信度,为材料的选择奠定基础);判断该内容属于史实还是属于史识(有助于答题时作不同的处理)。史实具有惟一性的特点,对史实的描述一定要具有准确性,同时注意该史实的全面性,即历史要素——时间、空间、人物、过程等要描述全面。史识指人们对客观史实的主观认识。既然是主观认识,也就有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对某一历史事物的评论时,应尽可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阐释。话题3阅读要求。阅读历史材料与一般的语文材料有相同之处——明确材料的中心思想,即像语文一样掌握段落大意;但也有所不同——不需要关注语法、字词解释等,要关注历史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的内容。读历史材料的一般步骤是:先看问题,明确答题的内容和要求,即带着问题读材料;再看材料,迅速找出时间、空间等,确定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根据题意组织答案。话题3例题(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话题3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话题3第一步,看问题:明确该题的时间限制为“秦至唐”;答题内容是“德”“才”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答题方式是“概括”和“简析”。第二步,看材料:哪些内容符合题意,即寻找有效信息。春秋战国、东汉时的内容与题意无关,删去;按照秦、汉武帝、曹操、西魏北周时期、唐的顺序,概括主要内容、归纳相关变化。第三步,速读材料:回答“变化原因”,如材料一中的“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便是变化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进行简析。话题3
本文标题: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课件高考热门话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5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