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提纲)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3、三民主义的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积极:局限:(见下面)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⑵结果: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都先后失败。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提出原因:⑴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①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制度。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1914年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③护国运动中,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罪行。④护法运动中,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会师北伐,同封建军阀展开斗争。⑵十月革命和中共的影响,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⑷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2、提出标志:1924年,地点:广州,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3、主要内容:新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民族主义⑴突出反帝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⑵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⑴给反帝国主义的团体或个人以自由权利。⑵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⑶强调政治机构民主化,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管理政权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⑴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对佃户以土地.后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⑵节制资本:一些企业由国家经营,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⑶对工人:由国家制定劳工法,改善工人生活。新旧三民主义特点之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民权主义只抽象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相结合民生主义只有平均地权又提出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生活。4、重要影响: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5、评价:⑴进步性:①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②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是他一生中最伟大转变。⑵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课堂探究一:三民主义的发展:★☆课堂探究二: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原则区别及区别原因:两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的区别(比如:略);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课堂探究三: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把同盟会纲领解释为民族,民生,民权的“旧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共合作。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井冈山时期)1、历史条件:⑴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⑵阶级基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⑶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⑷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⑸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⑹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2、思想诞生:⑴萌芽——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1--1927)重要活动:①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②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农民是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③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萌芽标志:开始关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⑵形成——井冈山时期(1927年—30年代初)重要活动:①实践:27年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②理论:《中国的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标志: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延安时期)1、成熟条件:⑴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抗战时延安作为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⑵毛泽东总结革命斗争经验和新的理论探索,先后撰写《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2、主要思想:⑴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⑵革命性质: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⑶革命动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⑷革命前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①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②经济: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富农经济存在。③文化: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成熟标志: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4、历史意义:它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历史背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2、发展标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的阐述。3、主要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理论总结:⑴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⑵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⑶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⑷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四、对毛泽东的评价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探究一:阅读课文P64,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旧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目的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先民主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不敢发动群众有广泛群众基础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斗争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探究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⑵统一战线思想;⑶政权建设思想;⑷党建思想;⑸军事思想;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⑺民族关系思想;⑻外交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⑵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否等于毛泽东的思想?)⑶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⑴毛泽东思想是马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共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⑵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⑶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共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探究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发展过程重点知识梳理阶段时期标志著作萌芽形成成熟新发展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一)理论形成: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背景: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人民急切期待迅速摆脱困境。⑵“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⑶邓小平恢复工作,强调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2、宣言书:78年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后》,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3、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地:1978年12月,北京⑵内容:(中心内容:拨乱反正)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④对毛评价:正确对待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⑶意义:①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②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二)理论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邓小平南方谈话⑴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⑵时地: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⑶内容:本质,关系,标准,借鉴,关键①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②关系: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三个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个是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借鉴: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⑤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⑷精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⑸意义: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2、中共十四大⑴时地:1992年10月,北京。⑵内容:①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两次会议意义: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⑵它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三)理论入党章:中共十五大⑴时地:1997年9月,北京。⑵内容:①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③党章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成为指引中国共
本文标题: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7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