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1-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政治(文科)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每题2分,共60分)1、哲学是一门①关于智慧的科学②给人智慧的学问③使人聪明的学问④给人正确认识的学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2、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3、生活中,相信“咒语”、怕遭报应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D.形而上学4、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B.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决定人的思维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5、“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两种观点体现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6、据英国《自然》杂志披露,位于纽约长岛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再获重大发现:中外科学家探测检验到了迄今人类所知最重的反物质——反氦-4。这说明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人能够创造和认识物质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④人能够分析和决定事物的性质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7.鲁滨孙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人大海。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它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8.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9.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的定理。到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上述材料体现了①真理是具体的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真理是有条件的④真理是无条件的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望梅不能止渴。”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这是因为①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②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能决定物质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④人脑并非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1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3-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C.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12.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13、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具有时代性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14、就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意识是A.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C.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15、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①我思故我在②气者,理之依也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⑤存在即被感知⑥物是观念的集合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16、“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1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18、“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4-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19.一种被称作“超级细菌”的耐药性细菌在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感染患者甚至导致死亡。科学家指出,人类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出现细菌耐药问题的原因之一。据悉,我国科研人员已启动抗“超级细菌”药物研究。这说明①尊重医疗规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出现耐药性细菌②细菌耐药有其自身规律,人们无法有效抵御细菌对人类健康的侵害③医疗实践为医学研究提供研究课题,推动医学发展④抗菌素的研究与科研人员的个人爱好有直接关系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0.2013年2月14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通报,根据天文学家的精细测算,2月16日4时许,一颗直径约为46米的小行星将突破地球的人造卫星网外围,从离地面约34800千米处,高速飞掠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空。这表明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预测未来②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④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当地时间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200多人受伤;次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与地球“擦肩而过”。回答21~22题。21.陨石坠落、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等事件表明()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2.目前,类似小行星这样的天体人们还很难观测到。这说明A.世界上有些事物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B.主观与客观不能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3.右图中小鸟的态度启示我们,如果遭遇人生挫折,应该A.反省自己的能力,客观地看待事物B.承认客观环境的制约性,不自欺欺人-5-C.发挥意识的调节作用,乐观地接纳现实D.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臆断24、5年前,在马来西亚,尼巴病毒使数百人丧命,这是因为森林火灾使得蝙蝠无处栖身。它们逃到猪圈,并通过蚊子感染猪。数百万头猪因此而死,病毒又传给了人类。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B.病毒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C.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D.人在病毒面前是无能为力的2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并以此指导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体现了()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③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6、孩子的一句“我爱你”,妈妈哭了,爸爸笑了。这里的“哭”与“笑”表明()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④矛盾具有特殊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7、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梁实秋说:“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合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这表明A.系统离不开要素B.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C.部分离不开整体D.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28、2014年9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①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②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坚持以“人”为本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④在变化发展的实际中寻找新思路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6-29、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实验,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材料体现的矛盾观点是A.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C.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30、教育部官员近日表示,我国即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将技能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的高考分开。对此,媒体评论指出:尽管高考双轨制尊重了人才培养规律,但只是改变供给,如何激活需求实现人尽其才才是关键。这一评论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③坚持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④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40分)31.(18分)材料:Z市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借鉴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一是整合演艺娱乐业,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演艺娱乐市场;二是提升文化旅游休闲业,以“人龙舞”等富有特色民俗艺术为载体,推动旅游文艺活动发展;三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出版发行等已转制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局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材料中“Z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6分)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说明Z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2分)32.(12分)材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12分33.(10分)材料:《筷子篇》谱写家的味道。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7-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筷子篇》是如何谱写家的味道。(10分)-8-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文科)答案及说明一、(60分,每小题2分)1-
本文标题: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7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