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4—2015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
12014——2015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卷上海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2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摘编自“光明网”)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人人心。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3.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钓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①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文》、《闽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梁台建,为御史中丞。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②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毕馂③余,必陶然致醉。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乘舆..临哭甚哀。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节选自《梁书·萧琛传》)3【注】①东昏: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后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被贬为东昏侯。②两千石:指郡守,当时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因有此称。③馂(jùn)在此意为吃祭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二项是(3分)()A.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朗悟:颖悟聪敏。B.策桃枝杖,直造..俭坐直造:径直走向。C.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频莅:频繁掌管。D.乘舆..临哭甚哀。乘舆:乘车之人。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B.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C.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D.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琛少年聪慧,择机展现才华。他很小时就被看好必定能振兴家族,少年时就有奔放的辩才;与时任丹阳尹王俭谈话后,获得赏识,这才被授予了官职。B.萧琛知识渊博,遇事从容应对。他巧妙地引用《诗经》的话语,使得北魏使者李道固不得不喝下他敬的酒;他也能根据古人的典章制度,解决现实问题。C.萧琛兴趣广泛,爱书终生不辍。他喜欢音乐,爱好喝酒,到老只剩下喜欢书籍了;以前曾执意要求得到那本和尚带来的据说是班固真本的《汉书序传》。D.萧琛性情洒脱,崇尚清廉简朴。他不为自己置购家产;还常常亲自祭祀灶王爷,高高兴兴地吃祭祀后剩下的饭菜;遗言中嘱咐后人将其丧葬礼仪从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4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何老师曾宪涛何老师是我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已退休几年,现在和我住一个小区。每每遇到他,总见他挎个布包,包里凸显出酒瓶的形状。问他干吗去,要么回答买啤酒,要么回答卖酒瓶。尽管不好意思,还是如实回答。他告诉我他酒瘾很大,现在病重,医生不准喝酒,便改喝啤酒,每天两瓶。何老师有两个孩子,小的在外地工作,大的是个女儿,好像有点毛病,个子长不高,学习也不行,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在我单位食堂找了份工作,三十六七了,还没成家。何老师最操心她。他女儿我认识,她也知道我是她父亲的学生,我去食堂买饭,她只会对我笑笑。何老师说,医生说她不能结婚。何老师还说自已是活不长久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那天下班回来,妻对我说,何老师老是在咱家窗前转来转去,好像有什么事。我忙站到窗前,果然见何老师又转回来了,他肩上没有挎布包。我朝窗外说,何老师,有事吗?我打开门,何老师进来,就在茶几旁的小凳上坐下。我叫他坐沙发,他摆摆手,我拿烟给他,他也摆摆手说,只喝酒不抽烟,接下来问我,结果出来了吗?他一问,我才想起最近单位要裁员。裁谁不裁谁,先由基层各部门员工投票,最后再领导确定。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投票选下岗的。几天来,他们家一直在坐卧不宁的煎熬中等待着今天的结果。雯雯大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何老师满面忧愁,不知结果出来了没5有?还没听说。我安慰老师,雯雯那么能干,领导会掌握的,她不会下来。何老师摇摇头。我忽然想起问,你没找过启华吗?启华是我们单位老总,也是何老师的学生。何老师说没有。
本文标题:2014—2015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8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