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古诗的比较赏析
-1-第十二讲)古诗的比较赏析(对应学生用书37~40页)1.在理解、分析、感悟的基础上求同存异。2.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比较角度,规范答题。●近义词辨析(八)1.“扣压”与“扣押”“扣压”的对象是物,“扣押”的对象是人。2.“刮目”与“侧目”刮目:用新眼光来看待对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形容既畏惧又愤怒。3.“谋取”与“牟取”谋取:设法取得,是中性词。牟取: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是贬义词。4.“岁月”与“春秋”岁月:年月。它是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词,不能用数量词加以修饰。春秋: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苦度春秋”,还可用来指人的年岁,如“春秋已高”“春秋鼎盛”。5.“毕竟”与“究竟”“毕竟”一般用于陈述句中,“究竟”往往用在疑问句中。6.“本义”与“本意”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7.“必须”与“必需”“必须”是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8.“辨正”“辩正”“辨证”“辨症”与“辩证”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辨证:辨别症候。如“辨证求因”“辨证论治”。也作“辨症”。“辩证”有两个含义:一是辨析考证,此义也作“辨证”;二是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9.“长年”与“常年”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劳作”“长年在野外工作”。常年:一指终年、常期,如“常年积雪”“战士们常年守卫着祖国的边防”。二指平常年份,如“小麦常年亩产五百斤”。10.“陈规”与“成规”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常见易混淆的成语(八)1.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2.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2-3.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4.忐忑不安:心虚不定的意思。七上八下:比喻心情不安。5.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6.天经地义: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7.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天渊之别:比喻差别极大。8.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9.鸦雀无声:形容寂静无声。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10.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同样的事物。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重点实词(六)1.(1)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正)(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抵押,即人质)2.陶靖节躬丁晋乱。(《奇零草序》)(遭逢)3.(1)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延请)(2)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掉转)4.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河渠书》)(经历,经过)5.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吃饱,充实)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比,比较)7.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都城)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重点虚词“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3-来”“以致”等。如: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字形速记嗤之以鼻充耳不闻首当其冲忧心忡忡重振旗鼓一筹莫展出类拔萃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出人头地除旧布新处心积虑川流不息传诵一时吹毛求疵从长计议粗枝大叶粗制滥造●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一)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安书)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表现手法辨析(三)之“衬托和烘托”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作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而孟浩然的《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际上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写作素材不阅读的中国人一名印度工程师来到中国,就其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该文对中国人的阅读状况表示了严重的忧虑。其文红遍网络,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文中提到三件事:一、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而中国乘客大部分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二、在飞往上海的长途飞机的睡眠时间,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三、在火车站候车,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这位工程师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忧虑的不仅是这位印度工程师,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也意外地触动-4-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话题】读书明智;网络与阅读;危机、忧患意识;旁观者清。1.不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不会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2.不能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一)分析、比较意象的内涵,分析思想感情的差异比较意象,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整体把握,求同存异。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典例1(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唯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唯闻涧水香。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典例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5-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凉、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诗歌文本,抓住关键词“惆怅”“笑说”进行分析。其次要审标题。《含山店梦觉作》,显然是夜梦醒来之作,其感情是惆怅的;《宿渔家》,渔家(樵)一般是隐居(闲适)类意象,其感情应该是愉悦的。再次要知人论世,通过对韦庄的注释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漂泊之意。,二)比较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典例3(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徐照山水七百里
本文标题: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古诗的比较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9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