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高考语文全国卷二答案2015-10-4.
2015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解析段落句数内容一1写20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二3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三5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四5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五5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1.【答案】A【解析】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2.【答案】C【解析】强加因果。3.【答案】B【解析】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祁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出,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来。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答案:C,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7(1)(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译出大意给1分;“军旅”“咨怨”“游幸”“宜”4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7(2)(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翻译: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都长安的思念之情。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奸,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分)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2分)3.写景角度:俯仰结合,顺序分明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3分)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3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段落情节内容人物性格一、(1-6)开端塾师老汪讲不清楚道理,还动不动还跟学生急。老汪: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落魄。二、7-9发展老汪来到老范家任塾师。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老范: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三、10-19发展老汪乱走的癖好以及老范对老汪的开导老汪:有自己难于喻人的孤独原曲。老范: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四、20-31高潮、结局介绍老汪的老婆银瓶的性格爱好,侧面揭示老汪孤独的缘由。老汪:内心的难以消解的孤独;发现老范正是可以倾诉的对象。老范: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11,(1)【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A并非表明他“迂腐无能”B当他说出“总想一个人”时真想并非完全大白。E作者以“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表述有误,”展开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也不对。12.(2)(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12.(3)(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引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此前的理解12.(4)(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答: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困惑主要来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消解的孤独段落句数内容精神风貌和品格1.2讲戴安澜将军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官兵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有爱国的情怀,有激励的方法,有文艺才华。2.4讲戴安澜将军为抗战大业,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识大局、顾大体,具有广阔的胸襟。3.3讲戴安澜将军赴缅抗日途中,激励官兵,激情满怀,赋诗明志。富有才华,富有激情,矢志爱国。4.7讲戴安澜将军誓死抗日报国,同仇敌忾,顽强战斗的精神以及史迪威将军和日本人对其的高度评价。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誓死抗敌的勇气。5.9讲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过程。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怀。6.9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对他的悼念和爱戴。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链1.1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公正待人、淡泊功名、不怕牺牲。链2。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多才多艺。(1)DE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A“手自笔录并吟唱”错B还有父母C率部突围过程中,拒绝英政府的提议。(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答: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勠力同心,共赴国难;(见2.1)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之士;(见2.4)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尊重,不能彼此防备。(见2.2与链接1)(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3段(6分)答: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始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答: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总体精神风貌)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为人品性)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个人性情)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爱好文采)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军事才能)(每点2分,答够8分为止。)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呼应“谨小慎微”)②当今世界
本文标题:2015高考语文全国卷二答案2015-1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9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