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城南中学2013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杨曙义审定人:李先松范围: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认真读题,细心审题,请将正确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1.近代安徽人民为民族独立富强进行过不懈探索和斗争。下列安徽近代历史人物中对推动思想近代化作出最突出贡献的是()2.“(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3.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有效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4.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5.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该状况出现的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外来物种的引进C.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D.商品经济的发展6.“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存天理,灭人欲”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格物致知”2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结论B.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成本没有关系8.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他特别指出:“共同体的领土应当足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A.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B.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C.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D.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9.《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10.“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11.“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12.下图为《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对于19世纪50年代呈现的趋势理解正确的是()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米价下降的重要原因B.该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现同态上升的趋势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13.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学者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liè,扭转)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314.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右图),描绘了日本人形象。该漫画讽刺的是()A.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B.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C.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5.下表展示的是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对此理解错误的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B.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C.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16.下图是根据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制作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图(单位:万两)。图中信息可以反映出()1849年1885年1911年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7.科举制自隋朝实行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B.北宋大量科举取士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体现C.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清末废科举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一致拥护18.中国近代史上,各派人士在是否向西方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斗争激烈,下列观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是()A.“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B.“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C.“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D.“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19.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4体制崩溃。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材料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B.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C.争取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20.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21.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组织真正的国民军,创造真正的中华民国。”这反映出陈独秀()A.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B.对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C.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政策D.呼吁中国进行制度变革22.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B.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C.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表明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23.下图是中华民国邮政于1939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发行此邮票的主要意图是()A.借鉴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B.感谢美国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C.鼓动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D.争取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支持24.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5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25.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0分,多读材料与设问,力争书写规范,要点准确,请在答题卷上作答。)26.(18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职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沿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材料2: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材料3: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元史•世祖纪》“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1)依据材料1,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2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3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6分)(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6分)626.(22分)国家是否独立,关键要看主权是否完整;而民族是否富强,其根本上要看经济是否发展,人们生活是否改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李智慧《列强侵华史》材料二:一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
本文标题:2014历史月考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0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