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2统一国家的建立及政权分立与
学而思网校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一、选择题1.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的时代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时代C.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的时代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的时代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4.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这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加以推广开始于()学而思网校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有进步意义的是()A.实行郡县制B.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C.修筑万里长城D.焚书坑儒6.《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子)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A.兵役、徭役繁重B.刑罚严酷C.赋税沉重D.人民勤劳7.西汉初年,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A.焚书坑儒,钳制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行推恩令,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8.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你可以发现他们都曾()A.对匈奴用兵B.大规模修筑长城C.实行分封制D.推崇儒家思想9.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的是()A.班超出使西域B.张骞出使西域学而思网校曹操墓被发现后,出现了真伪之争。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北方的统一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1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12.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为躲避南迁少数民族的侵扰B.战乱使他们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C.江南相对稳定D.江南还没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13.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人口大量南迁B.孝文帝改革学而思网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A.采用汉制、律令B.用汉姓、讲汉话C.与汉族通婚D.迁都洛阳1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下列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二、非选择题16.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起过怎样的积极作用?(2)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学而思网校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3)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三西汉疆域图(4)对材料三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加强统治,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学而思网校制度,这一制度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沿用和完善。所以B项符合题意。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以判断秦朝实行郡县制。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丁男(成年男子)披甲”指兵役,“丁女转输”指徭役,秦朝时,兵役、徭役十分繁重,民不聊生。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秦始皇时期,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对北方匈奴的不断侵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令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后来还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路线,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来,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故D项表述有误。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学而思网校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两湖和四川地区。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拓展延伸】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认识三国鼎立的社会根源是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三国鼎立的经济根源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集团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有恢复,但没能强大过南方,所以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局面相比,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再加上各国统治者又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1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江南相对稳定,江南还没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B、C、D三项表述正确。1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北方”,由此确定该事件的时间、地域和影响。链接所学可知,A人口南迁和D江南地区开发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不合题意。C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朝,故可排除。B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的一次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故答案为B。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学而思网校化中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故选D。1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官制,汉族的饮食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上述图片反映的现象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概念链接】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形式有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册封等。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诸侯是通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产生的,起初分封制加强了统治,但后来诸侯权势大增,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引发了连年的争霸战争。基于此,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此回答第(1)、(2)题。第(3)题根据材料二中的“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可知诸侯国威胁到中央政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材料三中斜线覆盖区域是今新疆地区,西汉政府在此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据此回答第(4)题。答案:(1)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推行郡县制(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而思网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把因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损耗)。——毛泽东材料三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请回答:(1)“管仲相桓公”之后,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2)材料二中“务耕织”“尚军功”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哪项措施。(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4)你认为改革或变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而思网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第(1)题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第(2)题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务耕织”“尚军功”指的是奖励耕战。商鞅变法是适应地主阶级出现、封建社会确立而进行的变法,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土地私有,因此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穿汉族服装”可知是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第(4)题应从三次改革获得成功的原因来概括,得出结论。答案:(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2)奖励耕战。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或穿汉服)。促进了民族融合。(4)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答出其中两方面即可)
本文标题:2014届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2统一国家的建立及政权分立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1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