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针对性训练(一)
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针对性训练(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在审判案件时的一种断狱方式,司法官根据《春秋》的义理来判断案件如何定罪。这一现象是A.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B.对法家思想主张的否定C.法治取代人治的尝试D.儒家思想法制化的趋向2.《大明律》之《户律》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并出现《课程》《钱债》《市廛》专篇,《大明律》的调整A.体现了明显的“重农抑商”倾向B.适应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需要C.直接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反映了明代法律“世轻世重”的特点3.1904年清政府决定创办户部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度支部厘定《银行则例》:“其经理国库事务及公家一切款项,并代公家经理公债票及各种证券。”大清银行的设立,客观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控制C.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灭亡D.促进了财政制度的现代化4.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力量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倾向清晰5.1943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公布了《战时房屋租赁条例》。该条例授权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房主出租空闲房屋以及防止房屋减少等措施。如实行“检视空余房屋适于居住者,得限期令房主出租;房主自住房屋超过其实际之需要者,得令其将多余之房屋出租”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条例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膨胀B.条例内容违背了民生主义的精神C.该条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依然保存D.大量房屋受战争破坏是公布该条例的原因6.蒋介石曾表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其历史背景是A.国民大革命开始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全民族抗战爆发D.国共两党和平谈判7.英国1215年制定的《自由大宪章》,多数条款维护贵族和教士的权利,宪章中仅“朕不得”一词就出现13次。四百多年后,资产阶级对其推崇有加,原因是A.它包含了对权力限制的理念B.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一致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工具D.铲除国王是时代的最终归宿8.经过长期斗争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但在第三共和国存在的七十年中,先后更换过一百零四届内阁,接近平均每年两个,大约有十七届内阁仅持续一个月,有一届内阁的存在时间仅一天,以至于法国内阁常被称为“半年内阁”或“短命内阁”。如果从制度设计看,这是由于A.没有消弭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矛盾B.革命和冲突在法国形成传统C.内阁行政与立法权的平衡与制约D.总统和参议院有极大的权力9.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年份区域186018801900联合王国(英国)19.922.918.5法国7.97.86.8德意志(日耳曼各邦)4.98.513.2美国7.214.723.6对此表解读不准确的是A.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B.美国、德国迅速崛起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D.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影响10.“耐普曼”是苏联历史上的特殊阶层,它包括许多类社会阶层:自由职业者、小房地产者、有雇佣工人的手工业主、无雇佣工人的商人、其他五类商人、其他非劳动收入的人、非注册企业主、有雇佣劳动的其他部门主人、注册企业主、经纪人、食利者、投机者,比例约为总人口的2﹪~4﹪。其产生的原因是A.列宁的改革B.斯大林的改革C.赫鲁晓夫的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1.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针对过去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的政策倾向,强调运用刺激生产力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发展停滞的问题,这一理论的实践有利于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B.扩大国家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机会C.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的积极性D.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高增长12.17世纪的神学理论最初认为上帝创造了自然,而且创世后,上帝继续在自然中行动,后来认为是上帝创造世界和世界的规律,但这一创造过程一经完成后,上帝就不再干预世界的运行。这一变化A.接受了哥白尼“日心说”对封建神学的否定B.企图与牛顿力学体系下的宇宙观相调解C.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显著影响D.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材料二20世纪初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革。一、都察院的改革。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御史于掌各道“访求利病”,专司纠察。“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大纲,按年列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二、地方各省设咨议局。咨议局仿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为保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南华大学·肖宗志)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3分)14.(12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图表,回答问题图1美国的政治构架图示图2孙中山设计的中国政治构架图示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的政治构架,并对中国政治简要评价。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当时楚国贵族势力强盛,吴起的变法即从剥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他宣布废除对疏远公族的优待,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另外裁撤无用、不急之官,用节约下来的费用供养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吴起还将一部分贵族迁徙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整顿吏治,用人唯贤,禁止私门请托。吴起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变法实行一年,楚悼王去世,贵族攻杀吴起于悼王灵堂。肃王即位,以伤害王尸的罪名惩罚作乱者,夷灭宗族者70余家,贵族势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楚国的变法运动也因此受挫,未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吴起变法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吴起变法的历史影响。(9分)1.解析:古代法律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的表现,《春秋》义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干中的现象是两者的结合,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治国的思想。2.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建设尤其是经济立法的相关知识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材料所示经济立法主要是协调经济关系和民事纠纷,排除A项;农产品商品化与之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世轻世重”是指法律轻重根据时代不同而有所调整,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排除D项;经济立法比重增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B项。3.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客观上”,A项属于主观性目的,排除;清政府设立银行有利于巩固自身的统治,摆脱列强的控制,B、C两项说法错误。答案为D项。4.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对革命路线的探索。从材料信息来看,毛泽东已认识到了农民及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但他的态度不能代表党中央的态度,排除A项;B项中的“决定性”从材料中看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是对农民和农村作用的考查,此时“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并不明朗,排除D项;从“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可以看出当时革命队伍中仍存在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故选C项。5.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解题关键是通过时间“1943年”推理出此时正处于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强令房主出租并不涉及官僚资本的问题,排除A项;出租房屋可以给拥有房子的人增加收入、给无房子的人提供住所,有利于改善民生,B项错误,排除;C项说法无依据,排除。答案为D项。6.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共产党发表的宣言持肯定态度,再由题干材料“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可以断定这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故应选C项。7.解析:《自由大宪章》是英国贵族与君主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内部权力再分配的结果,其最终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更多地维护上层贵族阶层的利益。然而,其表现出来的对权力限制与对自由人权保障的理念,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答案为A项。8.解析:材料中明确法国政局的变动是内阁的频繁更换而非共和制与帝制的较量,而制度设计上的原因只能从1875年宪法的规定中体现: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内阁对参议院负责,因此,保皇派与共和派的妥协造成了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因而没有形成行政与立法的平衡机制。答案为D项。9.解析:根据图表信息,英国、法国工业生产所占的世界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德国、美国的不断上升,特别是在190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世界份额已经低于美国,故可知,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A项正确;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德国、美国发展迅速,B、C两项正确。注意题干时间“1860~1900”,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美国、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积极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推动经济发展,英国、法国则相对忽视技术创新,由此导致不同的发展态势,故促使这种经济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项不准确。10.解析:从材料看“耐普曼”阶层的基本特征是与商品市场相关,且人数不多,不足以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结果。11.解析:本题考查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凯恩斯主义指导之下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国家干预扩大社会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A、B、D三项体现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理念,即从社会需求的扩大来刺激经济发展,而C则是从生产环节入手。故选C项。12.17世纪自然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是牛顿力学定律,它表明世界被一个原初动力推动后就按力学规律运行,再无需别的意志力量。神学理论的变化恰好是在正统神学与牛顿力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折中点。答案为C项。13.(1)特点:①监察渐与行政分离,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②监察组织体制健全
本文标题:2014届高三历史考前针对性训练(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