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专题细讲实战演练
第2课时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3、4、5、6、7、10、11、13地球的圈层结构8、9、12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65页)(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如图是美国宇航局2012年7月4日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像,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大气层之外2.图示太阳活动()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D.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解析:1.B2.D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读图能力。图示太阳活动区域亮度明显高于周围区域,所以应为耀斑爆发,其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故B选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寿命仅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周期都是11年,故A选项错误;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近的行星最先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日地距离大约1.5亿千米,太阳活动喷射的带电粒子8分钟左右到不了地球,不可能引起两极极光的产生,故C选项错误;耀斑爆发高峰年可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因此D选项正确。地表单位面积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随坡度不同而不同。读“某山地坡面七月份太阳辐射量图”,回答3~4题:3.关于该山地坡向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阳坡②阴坡③迎风坡④背风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该山地可能位于我国的()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解析:3.A4.B第3题,该坡面七月份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首先随坡度增大而增加,之后又随坡度增大而减少,应为阳坡,且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说明受天气影响大,可能多地形雨。第4题,七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该地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理论上坡面角20°时,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七月份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15°N~20°N,而当地纬度大致在35°N~40°N。(2012淮北一模)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如图为某地区各月平均天文辐射随纬度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地区天文辐射受纬度影响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导致图中4月份数值高于10月份数值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和昼长B.地表状况和昼长C.太阳高度和纬度D.地表状况和纬度解析:5.D6.A第5题,由图可知,11月、12月、1月天文辐射随纬度变化斜线的斜率最大,说明该时期天文辐射受纬度的影响最明显。第6题,4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10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与10月份相比,4月份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更大和昼长更长,故天文辐射的数值更大。7.(2012年江苏地理)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A.云雾B.流星C.太阳活动D.太阳辐射解析:C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会对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干扰。(2012合肥模拟)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9.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解析:8.C9.B该题组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第8题,结合各圈层的位置,运用数值去判断圈层的名称:①位于大气圈,高度在12千米以上,50~55千米以下,可判断为大气平流层;-33千米为莫霍界面所在的位置,②位于-33千米以上应为地壳;③位于上地幔部分,可判断为软流层;-2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所在的位置,可判断④、⑤为地核,其中④为外核,⑤为内核。第9题,①为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②为地壳,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比海洋厚;③为软流层,纵波和横波都能穿过;④为外核,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穿过。(2013射洪中学检测)读“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回答10~11题:10.甲地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①纬度低②距海远,降水少③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④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损耗少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11.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A.太阳风B.耀斑C.黑子D.极光解析:10.B11.D第10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及光照时长等因素。题目中甲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纬度较低,降水少,光照时间长。是否距海远、海拔高无法确定。第11题,乙处位于极地,此时无太阳辐射,说明处于极夜,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只有极光。二、综合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65页)12.(2013皖南八校联考)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未遇的暴雨,北京是季节性降水的城市,降水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材料二7月23日,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治理城市水患问题,“大灾之后才有大治”的模式必须摒弃。材料三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已成为中国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之一。(1)分析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对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影响。(2)分析此次北京市内涝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请你为减少城市内涝献计献策。解析:第(1)题,本题以重大突发事件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从而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地球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联系教材进行回答即可。第(2)题,城市内涝的自然原因可以从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地形地势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可以从城市设施以及调蓄能力进行分析。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针对城市内涝产生的人为原因进行阐述。答案:(1)①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②对岩石圈的影响: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堆弃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③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④对大气圈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发生变化。(2)自然原因:暴雨与降水量比往年多;部分地区地势较低,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湿地、绿地减少,雨水调蓄能力下降。(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制定相关防范城市内涝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13.(2012上海静安调研)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源泉。太阳能利用是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分析下列图表,回答下列问题:海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卡/厘米2·日)90°N60°N40°N20°N0°20°S40°S60°S90°S春分04536968559108566984570夏至10939941001950802576304480[秋分04456858428978446904510冬至051325]6158561014107410611166(1)据表分析,春分日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2)夏至日的北极较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卡/厘米2·日,从日地距离和下垫面两个方面简析其原因。(3)由如图可知,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简析其原因。(4)我国30°N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却低,简述其原因。解析:第(1)题,春分日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表格中判断即可。第(2)题,夏至日的北极较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差异读表格计算得出,与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关,本题从日地距离和下垫面两个方面来分析。第(3)题,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与影响太阳辐射的云量多少有关。第(4)题,我国30°N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却低主要是大气的热源是地面,气温低是由于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造成的。答案:(1)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2)73夏至日时,地球处于绕日公转的远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冬至日时,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此外由于北极和南极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北极上空水汽多,云量大,也是北极点附近海平面太阳辐射少的原因之一。(3)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强。(4)我国30°N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干旱,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弱,所以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比东部大;但由于西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弱,所以西部地区气温较东部低。[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专题细讲实战演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3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