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2016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教案)
1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教案)——传记类文本阅读答题指导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本阅读题的设题方式2.掌握传记文本阅读题的答题方法二、考点链接: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结构、概括文意3.分析文本的特色4.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5.探究三、典型例题(一)(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将军赋采薇①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②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④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任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板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⑤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2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⑥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1、请概括各段内容。(6分)①戴安澜激发部属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②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③戴安澜远征赴缅途中赋诗明志。④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取得东瓜守卫战的胜利。⑤戴安澜被迫率远征军突围归国,不幸以身殉国。⑥戴安澜牺牲后受到国际国内各界人士的纪念。(或国际国内各界人士纪念以身殉国的戴安澜将军)教师归纳:审题:明确题干要求表述:人+事(摘录法)启示:答案就在原文中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答:①国难当头,应以名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从时局的角度)②宗祺仁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从对方的角度)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从自身的角度)教师归纳:审题:找准题干中的客观点表述:明确答题角度(归纳法)启示:答案就在原文中题型归类原则表述归纳概括类找准题干中的客观点答案就在原文中摘录法归纳法答题启示:审清题意把握原则规范表述3【2015年全国卷Ⅰ】12.(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2014年全国卷Ⅰ】12.(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2013年全国卷Ⅰ】12.(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2015年江苏卷】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3、文章以《将军赋采薇》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答:①引用毛泽东挽戴安澜诗之中的一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从效果的角度评价)②《采薇》本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戴安澜赴缅途中赋诗明志,勇赴国难,标题见出传主的爱国情怀。(从主旨的角度评价)③全文均围绕戴安澜的爱国情怀选材,标题是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从结构的角度评价)教师归纳:审题:评价标题之妙表述:改写法启示:答案由原文佐证题型归类原则表述鉴赏评价类答案由原文佐证析因法【2015年全国卷Ⅰ】12.(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4、在现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戴安澜这一人物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的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①戴安澜极高的个人修为值得我们学习,他多才多艺,而又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②作为一名爱国人士,戴安澜开明的政治胸襟值得我们学习。他有政治远见,能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③作为军人,戴安澜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智慧和勇气值得现在的职业军人学习。他治军有方,指挥若定,英勇善战。④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戴安澜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归纳:审题:探究人物的人格魅力表述:延伸启示:答案由原文延伸题型归类原则表述拓展探究类答案从原文延伸延伸法【2015年全国卷Ⅰ】12.(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2011年全国卷Ⅰ】12.(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小结题型归类原则表述4归纳概括类找准题干中的客观点答案就在原文中摘录法归纳法鉴赏评价类答案由原文佐证析因法拓展探究类答案从原文延伸延伸法总之,要有文本意识,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法”。五、牛刀小试(一)(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5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
本文标题:2016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7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