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时踪检测(三十)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5·豫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3.(2015·潍坊联考)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4.(2015·郑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因素的调节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2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6.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图中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8.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右图所示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3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9.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10.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二、非选择题1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4(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12.(2015·淄博模拟)右图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以下问题:(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________型增长曲线。使家鼠种群数量持续维持较低水平、对环境无污染的防治措施有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室内采取硬化地面B.食物储存在安全处C.养殖家鼠的天敌D.药物捕杀(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此时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13.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5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地点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mg·g-1)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释放O2mg·m-2·h-1)有机质含量(%)氮含量(%)表层~60cm(%)山坡地0.5950.0157.02.44960河滩地0.2020.00315.02.821280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答案1.选B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6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根据两次捕获鹿群中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相等: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标记数m可得该鹿群的总数为(m×n)÷m只。2.选D由图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以及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图中种群特征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3.选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将培养液滴入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4.选B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它们之间呈负相关;题图显示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因素的调节;在家禽养殖中,可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5.选D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组成。6.选D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5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7.选A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环境阻力最小应在最初时期;因为通过镜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中有死亡的个体,所以统计结果应比实际值高;种群的K值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8.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9.选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故此时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t3后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变成衰退型;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7应防治。10.选D根据图示曲线变化及λ的含义可知,在第1~10年,λ>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在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20年时种群数量是最少的;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符合“S”型增长模型;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11.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从而可得出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hm2的数量,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3)根据“年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9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