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测试试题
高三历史第1页(共9页)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测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请将选项涂到答题卡上。1.《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A.注重农时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2.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A男耕女织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租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4.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5.《水浒传》第2回这样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一周遭杨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梁。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甲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正是: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庄园的情景说明A.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B.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C.农村经济呈现出封闭状态D.农业与养殖业开始密切结合6.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折,你认为合理的是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2408.11567.71021年2641.23874.01077年2021.35117.2A.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D.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7.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高三历史第2页(共9页)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清代学者陶熙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以上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B.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清政府的“重本抑末”政策有关9.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③④D.②④10.10.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11.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1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冲击逐渐解体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3.有一部讲述我国商帮商人情感世界的黄梅戏,其中有一段歌词:“我是一只雁,南来北往任遨游;我是一朵云,飞来飞去遍九州……浪迹商海暂分手,我心永远系徽州!”这段歌词反映的史实应发生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4.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15.《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晶16.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高三历史第3页(共9页)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8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A“清王朝自救运动”B“近代工业的起步”C“实业救国的浪潮”D“民族工业的春天”19.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右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右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2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年份人力车马车轿车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23.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高三历史第4页(共9页)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2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D英国确立殖民霸权25.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26.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B.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C.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27.据统计,英国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A蒸汽机的推广使用B煤炭开采能力的提高C“铁路时代”的到来D煤炭发电的需要28.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经济危机的发生B.垄断现象的出现C.城乡差异的扩大D.工人运动的兴起29.下图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的比例。该图说明当时英国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B禁止粮食和原料出口C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D推行贸易保护主义30.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高三历史第5页(共9页)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测试试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史观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史观角度任选一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5分)材料二“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澳门略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叶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3分)材料三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的特征。(3分)分析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3分)32.(18分)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高三历史第6页(共9页)陕西周原博物馆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盉:酒器)”,在盖内铸有132字铭文,记载了在周恭王三年三月,矩伯为参加共王的太常典礼,与裘卫(掌管裘皮生产的小官)用朝觐的玉彰(一种玉器)、赤琥(赤色的虎皮)等物交换了13田土地(约合现在的1300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测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