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纲要求]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核心知识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历史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3)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2.战争进程阶段时间主要战役(事件)影响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2-3.后果和影响(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构成《凡尔赛和约》《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各种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这就决定了这一和平体系的不稳定性2.《非战公约》(1)主要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2)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②是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3)局限性: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3.国际联盟(1)成立:1919年4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3)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三、第二次世界大战-3-1.原因(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英法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3)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未能遏制大战的爆发。2.过程(1)战争爆发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二战全面结束。3.影响: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战争。(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局面的形成原因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2)主要表现①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②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二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2.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1)史实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4-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④20世纪80年代和平运动的高涨。(2)特点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②范围上真正具有全球性。③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3)影响①有效遏制了侵略战争的爆发。②促使美苏两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放弃战争谋求缓和。3.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1)赫鲁晓夫上台,争霸斗争愈演愈烈。(2)古巴导弹危机。(3)尼克松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4)苏联出兵阿富汗及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致使美苏关系重新紧张。(5)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美国响应。(6)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4.联合国(1)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2)成就: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特点概况“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二战后首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越南战争:二战后美国付出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大国插手下的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在西方大国支持下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给战争双方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的战争-5-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依据(1)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4)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共同愿望。2.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1)战争危险依然存在。(2)和平力量不断增强。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建立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享;缩小各国差距,实行平等合作。考向聚焦考向一霸权兴衰与大国崛起[典例](2015·上海高考)霸权的兴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其中显著的变化是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试以“霸权的兴衰”为主题,叙述这一演变过程。-6-正确认识20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动(1)三次变动及原因①第一次: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第二次: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等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规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③第三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2)认识①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原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考向二国际联盟VS联合国[典例](2015·海南高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7-议,除盟约另有规定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不同作用及原因分析1.不同作用(1)虽然都把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摆在了首位,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联合国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国联高举反共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帜,对苏俄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横加干涉;联合国则将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体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国际联盟一直为大国操纵,在20世纪70年代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原因-8-(1)建立的基础不同。国联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2)组织方式不同。国联排除了苏俄等国,美国没有加入,为英、法等帝国主义所操纵;联合国则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3)国际形势特点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考向三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典例](2015·山东高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图一图二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一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二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据图一和图二,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9-通史视角看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1)政治上互相协作: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经济上互相支持: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军事上互相配合:①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并出兵协同英军作战,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②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③在北非战争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专题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选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