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同步练习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教版)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A组2014—2015时间:20分钟分值:50分题组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5广东湛江调研,1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2.(2015北京海淀月考,2)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3.(2014北京石景山一模,15)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4.(2014河北保定一模,25)唐睿宗说:“彰善瘅(憎恨)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唐肃宗规定:“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强调()A.监察官员自身的综合素质B.监察官员的职权范围C.监察官员的地位D.监察工作的重要性5.(2014江苏连云港一模,13)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以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东汉〕荀悦《前汉纪沸⒒莼实奂汀·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材料三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明〕宋濂《元史钒俟僦尽·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方面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8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2分)题组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6.(2015广东湛江调研,13)“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7.(2015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8.(2014湖南长郡中学质检,7)明史记载:“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材料反映了明朝()A.皇权空前强化B.内阁参与决策C.内阁统领六部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9.(2014山东潍坊质检,6)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B组2014—2015é时间:20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5浙江名校联考,13)据统计,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2%。该材料反映了()A.状元在唐代极受尊重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大多科举出身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2.(201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A.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是山川便利B.元代行省划分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元代行省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3.(2015湖北教学合作联考,3)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D.区域间经济联系加深4.(2015浙江名校联考,15)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上军机处的设置过程,以下哪些古籍应在查阅之列()①《雍正朝实录》②《清史稿肥プæ(康熙)本纪》③《清史稿分肮僦尽·④《东京梦华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2014北京丰台一模,12)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官制时指出,“□□掌握定旨出命,□□给事中(官职名称)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受而行之”。“□□”处的文字应该是()A.丞相B.中书C.尚书D.内阁6.(2014四川自贡一模,2)(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①察举制的实行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④分封制的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2014湖南永州一模,26)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8.(2014山东潍坊质检,4)“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二、非选择题(共18分)9.(2015北京西城质检,9)(节选)为政之道,要在用人。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与察举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等附加条件。考试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显要,主要考诗赋,即命题作诗。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1)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试对科举制度做出评价。(9分)材料三明代规定,士子必须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州、府、县学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使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并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即“八股文”,它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直到清末,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晚清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并创办京师大学堂。废科举和兴才育学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清政府废除武举,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颁布新学制,规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制。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3)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题组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A从题干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B题干没有提及地方官员权力大小,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可知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3.B由题目中的信息元朝的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可知元朝行省制下的地方权力较大,故B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元朝的行省长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接受中央的绝对领导,故C项错误;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4.A由“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可知皇帝对监察官员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由“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可知皇帝对监察官员的资历、能力有较高要求,故A项正确;B、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唐睿宗的话体现了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但唐肃宗的规定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5.答案(1)推行郡县制。秦的统一。(2)郡国并行制。权力世袭。(3)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4)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防止中央集权过度或地方分权有余等倾向。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可通过解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郡县”来解答;第二小问应联系秦的统一等史实回答。第(2)问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是“郡国并行制”,和郡县相比,封国的突出特征是权力世袭,与中央集权冲突,据此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逐一概括;第二小问答出具体节制行省的措施即可。第(4)问围绕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辩证回答即可。题组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使其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7.C材料中有两处关键信息,一处是“中枢权力机构”,一处是“内廷机构”,其中“中枢权力机构”突出强调具有决策力的中央权力机构,A项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项中的内阁只拥有“票拟”职权,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的南书房和军机处无实际决策职权,且均为“内廷机构”,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廷机构的……外迁”,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8.B题干材料表明皇帝的决策按照常规也须征求六部相关部门的意见,排除D项,同时由此可见皇权并未空前强化,排除A项。材料中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参与决策国家大事,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内阁统领六部,排除C项。9.DA项是宰相职能的表述,意思是辅助天子,帮助天子处理天下事务,但表格没有涉及辅助天子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门下封驳”的内容,故B项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与题干中“三是议决政务”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B组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D“状元在唐代极受尊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同步练习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