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八第18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后达标检测
1专题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8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21.(2014·高考全国卷Ⅰ,T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选D。2.(2016·温州一模)据1882—1891年上海海关报告,在上海的中国人口有许多是外地人:外语通、经营零星装饰品的商人和餐馆的老板等,主要是广东人;买办、店员等则主要来自宁波;南京的男子经营缎子、玉石、钟表和钻石生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商业和金融业开始发生变化B.上海就业人群地域性特点显著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D.通商口岸城市化进程狂飙突进解析:选B。材料只是反映经商人员的地域特征,不能体现商业和金融业变化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许多外地人在上海经商,突出了各个地区外地人经营商业的差异,说明上海就业人群地域性特点显著,故B项正确;C项与题目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上海城市的现象,不能说明整个通商口岸,故D项错误。3.(2016·天津六校联考)下图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解析:选C。材料中无法看出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洋纱输入的快速增加,标志着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洋纱输入的增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故D项错误。4.(2016·广州调研)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督商办”“招商集股”“第一张股票”信息可知,民间资本可以合法入股政府批准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民间资本得到了官方认可,故C项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2014·高考山东卷)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解析:选D。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已经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了,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D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没有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排除B、C两项。6.(2016·晋冀豫三省调研)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A.洋务资本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B.私人资本在清末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C.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实业的潮流D.近代企业之间已经出现激烈的竞争解析:选C。材料中报道的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而是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晚清时期仍然是官僚资本占据主导,故B项错误;依据时间“1883年”以及“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的信息说明创办实业潮流风起云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故D项错误。7.(2013·高考北京卷)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中的“1893年”“沿海各口……洋纱一项进口日多……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可知,中国的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洋纱、洋布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通商口岸,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3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由材料信息可知,晚清人士的主要意思是鼓励保护民间开办工厂使用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主张被推行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的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偿还对日战争赔款和“赎辽”的费用,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据此分析应是19世纪90年代。C项正确。9.(2016·丽水一模)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总量(吨)商品分类比重(%)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年18171315.681.82.61910年59333739.841.418.81920年84386040.139.420.5A.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对原料和机器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低谷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D.中国近代机器产品出口量在27年间增长了近8倍解析:选C。由表格中商品分类比重三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原料的出口比重迅速增加,到1920年在商品分类中比重最大,表明中国一步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故C项正确。10.(2013·高考福建卷)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12-1915年。材料内容显示1912-1915年列强在华创办工厂的数量越来越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列强在华的投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国货运动)使列强在华创办企业产品销路不畅;辛亥革命的推动等。A项不符合史实,B项错在“开始”,D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时间段。11.(2014·高考江苏卷)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自然经济瓦解的特征有:4纺、织分离;织、耕分离;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农产品的商品化。下管村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也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故A项错误。B、C两项符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故不符合题意。“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符合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故D项正确。12.(2016·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字林西报》报道:1927年5月14日,上海最著名的买办世家席宝顺的儿子以反革命罪被捕,五天后,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5月16日,上海最大的酒业商人赵继镛被以同样罪名逮捕,交20万元后释放;棉纺织厂主许宝箴的儿子以共产党罪名被捕,交67万元后释放……材料说明()A.北洋军阀政府勒索敲诈资本主义企业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D.国民政府在上海对企业征收重税以镇压革命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考点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交20万元后释放、交67万元后释放三个事例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故选C项。13.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包工制、养成工制、包身工制、家庭工制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特点,故选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采用的是机器生产,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和管理水平的信息,故C、D两项错误,排除。14.(2015·高考海南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及材料二中“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等信息,迁移民族工业分布、发展程度等概括其发展状况。第(2)问据材料一信息从政局、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结合国际、国内等因素综合分析。5答案:(1)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2)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八第18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后达标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