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6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语种和进化考能专项突破(七)
1考能专项突破(七)物种形成的过程图示热图呈现解读(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的变异不断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代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典例剖析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于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答案C跟踪训练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地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解析种群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和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所以B对;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之间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错;虽然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错。7.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典例剖析(2013·山东,27改编)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答案答案一:①用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收集并种植种子,长成植株Ⅰ.子代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Ⅱ.子代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Ⅲ.子代中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答案二:①用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收集并种植种子,长成植株Ⅰ.子代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3∶1Ⅱ.子代中全部为宽叶红花植株Ⅲ.子代宽叶红花∶窄叶红花=2∶1解析确定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依题意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mr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测交。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mrr、Moro,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也可用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进行测交。技能归纳“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某种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假设,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时巩固将果蝇进行诱变处理后,其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隐性致死突变或不发生突变等情况,遗传学家想设计一个实验检测上述三种情况。检测X染色体上的突变情况:实验时,将经诱变处理的红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基因),得F1,使F1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情况。预期结果和结论:(1)若F2中表现型为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F2中表现型均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F2中♀∶♂=2∶1,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1)发生了隐性突变(2)没有发生突变(3)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解析图解中给出了F2的四种基因型,若X染色体上发生隐性突变,则F2中表现型为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若X染色体上没发生突变,则F2中表现型均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若X染色体上发生隐性致死突变,则F2中♀∶♂=2∶1。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语种和进化考能专项突破(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1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