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4年第一讲作业
“理论研究”讨论题: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论断?1、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在哪里?2、人类社会还要不要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社会主义?我们要不要相信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相信社会主义?3、当代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如果是,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主义?为什么?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失败吗?为什么?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意义?附件一: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31个年头了。习近平重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附件二:爱因斯坦这样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因为坚持社会主义,遭到了西方人的排挤,很多传记和科普文章对他充满了不实之词,其中最恶毒的就是说他的相对论抄袭于他夫人,也有很多人说他在1925年后就没有巨大贡献了,但是历史绝非这些人所能颠覆。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不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专家,要对社会主义问题发表意见,这是否可以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以下一些理由。首先,让我们从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天文学和经济学之间似乎不存在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两个领域的科学家为了尽可能弄清楚一定范围内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都设法发现相应的一般规律。但实际上,方法上的不同的确存在。经济领域中一般规律的发现是困难的,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常常受难以单独估计的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众所周知,自人类历史的所谓文明时期开始以来,经济的积累也一直极大地受到非经济原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历史上的多数大国,靠征服别国而存在,征服民族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是被征服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自己掠夺了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权。从自己的阶层中委派教士,教士们控制教育,使社会的阶级分化变成一种永久的制度。他们还创造了一套价值体系。从此,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就不知不觉地遵循着这种社会行为规范。但是,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历史传统只是具有“昨天”。无论何地,我们还没有真正克服了索尔斯坦·凡勃伦(1857-1929,美国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企业论》、《工程师与价格体系》--译者注)所称作的人类发展的“掠夺阶段”。观察到的经济事实全部属于这个阶段,以至我们从中推导出来的规律也不能用于其它阶段。因为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是要在克服和超越人类发展的掠夺阶段,所以经济学的目前状况就不能说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次,社会主义还有一个社会伦理的目的。然而,科学不能创造目的,更不能把它们灌输给人。科学最多能够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目的本身是由具有崇高伦理观念的人构想出来的。只要这些目的不是胎死腹中而是有生机和活力的,那么它们将被许多人所接受并推向前进,这些人就会有意无意地决定着社会的逐步进化。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应该注意:在涉及有关人类的难题时,不要过高估计科学和科学方法。我们也不应该设想,专家是唯一有权对影响社会组织的问题发表意见的人。一段时间以来,无数意见认为,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种危机,它的稳定性正遭到严重的损害。其特征是:个人对他们所属的大大小小的集体漠不关心甚至怀有敌意。为了说清我的意思,让我在这里讲一段我个人的经历。前不久,我同一位聪明且友善的人讨论未来战争的威胁。我的意见是,它将严重地危及人类的生存。我强调说,只有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才能提供远离危险的保护。我的客人若无其事,冷淡地对我说:“你为什么如此根深蒂固地反对人类毁灭呢?”我敢说,在短暂的一个世纪以前,没有人如此轻率地说出此类话。正是这类话说明了,他求得内心平衡的努力是徒劳的,他已或多或少失去了取得成功的希望。这表达了如今许多人正在痛苦地忍受着孤独和隔绝。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人类还有没有出路?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容易的,但是有把握地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困难的。不过,我一定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虽然我非常明白,我们的想法和努力常常是抵触和模糊的,不能用简易的公式表达出来。人是一个单个的存在,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的存在。作为单个的存在,人设法维护他自己和他的亲人的生存,满足他个人的愿望,发展他个人的天赋才能。作为社会的存在,人想要得到他的同类--人们的承认和爱戴,分享他们的快乐,慰籍他们的痛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些经常冲突的各种努力说明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内在平衡程度和所能贡献于社会利益的程度。这两种努力的相对强度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人最终呈现出来的人格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处于一定的环境,人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了自身;人格个性也是由人所生长的社会结构造成的,由社会的传统和对社会行为的特殊方式的社会评价造成的。“社会”这样的抽象概念,对人的个体来说,是指他与其同辈和所有前辈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全部总和。一个人能够自己思想、感觉、奋斗和工作,而他的身体、智力和感情是如此依赖于社会,以至不可能在社会框架之外想到他和理解他。正是“社会”供给人以食、宿、工具、语言、思考方式和大量的思想内容,他的生活才由于过去和现在亿万人的劳动及其成就而成为可能,这亿万人就隐藏在小小的“社会”这个字眼的后面。所以,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很明显是一个不能抹煞的事实--就像蚂蚁和蜜蜂。然而,蚂蚁和蜜蜂的整个生活进程、连同细微末节都由不变的遗传本能所确定。而社会类型和人类的内在联系却是很不固定地变化着。在受命于生物必然律的人类中,记忆力、联系组合的能力和口头交流的能力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体现在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组织系统中,体现在文学、科学和工程的成就中,体现在艺术品中。这还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如何能够影响人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思想和欲望如何能够起作用。人在出生时,通过遗传获得生物学素质包括人类种群特征的自然冲动,我们肯定它是不变的。此外,人在一生中,还通过交往和许多其它方式的影响获得了一种文化素质。文化素质随着时间而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现代人类学告诉我们,通过所谓原始文化的比较调查,根据流行的文化方式和主要的社会组织类型的不同,人类的社会行为方式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正是在这一点上,那些努力改善人的命运的人们就能升起他的希望:人类不是由于生物学素质而注定要相互残杀的,不是注定无法摆脱残暴和自我伤害的命运的。如果我们自问,为了尽可能满足人类的生活,社会结构和人的文化态度应该如何变化?那么,我们要经常意识到,我们无力改变某些条件,正像上面提到的,人的生物性实际上是不易改变的。另外,近几个世纪以来,技术和人口统计学的发展所能创造的条件也已到此为止了。对拥挤的人口及其维持生存的必需品来说,劳动的精细分工和高水平的生产设备是绝对必要的。回顾过去,似乎是田园式的,个人或小群体完全能够自给自足,但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稍稍夸张一点说,人类在现在就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的星球社区。现在,我已经可以简要地说明,什么构成了我们时代危机的实质,它涉及到个人对社会关系。如今,个人比以往更意识到他对社会的依赖性。但是,他不把这种依赖性当作一份坚实的资产、一条有机的纽带和一种保护的力量,而是当作对他的天赋权利和经济生活的威胁。另外,他的社会地位导致了利己倾向不断加强,而天生较软弱的社会倾向则
本文标题:2014年第一讲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2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