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阅读1130之二(总1188】------给世界更深拥抱(人民论坛)第1页共10页2020-1-13给世界更深拥抱(人民论坛)关航《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7日04版)“杭州在哪里?”“那是一座离上海不远的城市。”这曾是一些中国留学生向外国同学介绍自己家乡时遭遇的尴尬。当G20峰会把杭州推向世界舞台的“风口”,人们发现,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早已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重镇。层出不穷的创业企业生意联通四海,中西合璧的G20文艺晚会惊艳世界,杭州像一个缩影,映照着现代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进程。这是一条漫长的开放之路。1971年,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发挥更大影响的共同心愿。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迎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6年,中国走上了主办G20峰会的主席台。在一次次拥抱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变得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举手投足间,13亿中国人的气质一天比一天开放和现代。政府公务员扎堆参加培训,恶补WTO知识;新技术公司紧急开会,研究怎样和外国企业沟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个工作日的情形历历在目。欣喜与焦虑、激动与烦恼并存,是当年中国呈现给世界的真实一面。一位奥申委官员曾向媒体回忆北京申奥时的情景:因为要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承诺做好相关内容,“中国内部的很多政策、制度都要改”,得“跟很多部委沟通、协调”。他感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其实也是促使中国的许多政策、法规与国际接轨的过程”。随着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同世界相处的姿态都在悄然改变。从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到主办APEC和G20,我们对自身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提高,越来越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今天的中国人,很多都有国外求学、旅游、工作的经历,甚至本身就在国际化的学校、公司、社区度过每一天,“在家门口拥抱世界”成为一种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协调好身边的事情,本身就与全球治理息息相关。有人曾将G20比喻为商讨国际性的“粮食”和“蔬菜”问题,因为峰会上讨论的有关贸易、旅游、安全等各方面的顶层设计,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与协调,确实就是直接影响普通人的“餐桌问题”。从进口商品、医疗等服务价格变得更实在,到出境旅游减少汇差损失,G20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无疑会释放更多惠民红利。关心国际合作,用世界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无疑有利于增强发展自信,培养更多兼具主体意识与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有外国观察者发现,在中国,《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的媒体,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电视节目的国际新闻频道也格外受人关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普通百姓看待很多国际问题,都抱有非常务实的态度。和许多西方人不同,他们时常以一种建设者的身份来思考世界的未来。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印证,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为何总能实现令他国歆羡的“良性循环”。英国广播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指出,多达7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G20杭州峰会的举行,再次给全球治理打上深深的“中国印记”。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从杭州再出发,中国将以自己的担当给世界一个更深的拥抱。2016年9月7日(星期三)【阅读1130之二(总1188】------给世界更深拥抱(人民论坛)第2页共10页2020-1-13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人民观点)——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担当”③本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7日05版)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背后,是中国对支配性、排他性思维的坚决摈弃,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支持G20杭州峰会落下帷幕。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习近平主席的闭幕致辞如大吕黄钟,传递全球治理的“杭州共识”,彰显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提出的主题和议题设置非常契合当前世界经济的需要,可谓‘恰逢其时’”,知名智库欧亚问题研究所专家汉内斯·德凯泽如此评价。一个“时”字,点出了杭州峰会对全球走势的精准把握。审时度势为世界经济开出“药方”,匡时济世谋划全球发展未来,“中国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领导者,因为它为不明朗的全球经济和充满冲突的政治现状提供了解决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因此,从本质上说,全球治理体现为一种秩序性追求,核心是如何在制度上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放眼当今世界,虽然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由于受国内政治经济现实的制约和干扰,一些主要大国在全球治理上短视现象严重,缺乏长远考虑和全球视野,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当地化”矛盾突出,“高效组织集体行动”常面临选择矛盾与逻辑困境。“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有人注意到,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还是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禀性,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中,和谐共存是最基本的关键词。从“仁者爱人”“民惟邦本”“言必信,行必果”到“君子喻于义”“和而不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诸多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如同一股清流,为完善当前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思路。于强烈的纷争对抗中寻找共同点,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巧妙化解分歧,直到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结果——在不少国际观察人士眼中,不管是调解地区争端,还是倡导解决危机,中国人的方法总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背后,是中国对支配性、排他性思维的坚决摈弃,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支持。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在多个外交场合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需要各国“商量着办”,主张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回顾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每一次在国际舞台的亮相,所宣介的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主张及方案,无一例外引起会场内外听众的强烈共鸣。究其原因,正在于它所代表的2016年9月7日(星期三)【阅读1130之二(总1188】------给世界更深拥抱(人民论坛)第3页共10页2020-1-13中国声音,“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作为曾经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人”,很长时间里,中国饱尝不公正游戏规则带来的痛楚。近100年前的巴黎和会期间,外交家顾维钧致信友人:“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和会,却要被瓜分领土,已经沦为战败的德国的地位。”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中国又一次赢在了战场、输在了会场。今天的中国,早已是全球各种重大场合的“主人”,有中国与没有中国,世界的风景确实不一样。从建立亚投行到创设金砖银行,从举办APEC会议到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针对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现状,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用自身经历告诉世界:一张公平公正的“圆桌”往往更重要。孤山,西湖边遗世独立的胜景。然而,世界发展不应单峰耸立,更不应有孤岛。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每一朵浪花有它的精彩”,彼此声浪相助,才能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中国愿为全球治理搭台铺路,为世界各国和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闭幕辞中所言,杭州峰会“将成为一个崭新起点”。(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读书当分日与夜(悦读)黎武静《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7日05版)读书,时光为界,日夜分野。蓦然发现,读书这件雅事,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定,大致和人生各阶段相辅相成:幼年的童话,少年的传奇,中年的深邃,老年的闲哲。若等不及,偏要看前瞻的风景,多半也是雾里看花;必得等待多年后,才能领略那些难以言表的别有洞天。即使在一天之内,读书的心境也时有不同。白日里阳光明灿,心朗气清,多艰涩幽深的文字都能读得气定神闲,甚至面对让人缺氧的悲绝沉郁之作,也有勇气撑到结局,因为知道最后一页之后,抬眼仍有满怀的金色阳光,拯救受伤的情绪。不用说,恐怖悬疑推理小说也只能在这朗朗白昼阅读,其中的惊险刺激,夜深人静时绝难消受。暮色四合时便有不同,宁静的夜是天然的休憩时间,尘念不起,杂念不兴,只想让每一个细胞都安静,陪窗外皎皎月轮一起沉入这静谧的夜色里。那些厚重的、沉闷的大块头都扔到脑后,只想随心所欲地翻翻书页,触手处质感亲切,清脆而微弱地叩动此刻的心灵。幽默的、直白的、戏谑的情节也同样适用这样的时间,博君一笑比赚人眼泪更加困难,更加需要高深的技巧。若颠倒了这读书的时序,白天读些闲卷笑林,也就像做工时偷两刻钟的懒,多赚三分钟开心。可夜来时读些危苦幽深的纸上篇章,就像休息日临时加班,又没什么报偿,白白赔一2016年9月7日(星期三)【阅读1130之二(总1188】------给世界更深拥抱(人民论坛)第4页共10页2020-1-13腔郑重,让人深感做了一桩赔本买卖。由是可知,读书宜当其年、当其令、当其时,恰到好处,岂不快哉!(摘编自9月6日《广州日报》,原题为《日夜书》)熟悉要恰到好处(悦读)马未都《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7日05版)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一般的常规理解都认为亲人要亲,事实上恰恰不是这样。亲人之间往往是没有界线的,无话不说,毫无保留,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关系过于紧密,摩擦系数会变得非常大。譬如高度浓缩的原子核,因为挤压得特别致密,到了临界点就会爆发,而且破坏力极强。我们每天打交道最多的是熟人。往往亲密的关系,在把握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界线了,没有隐私和秘密了。很多人好的时候如胶似漆,翻脸了就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背后诋毁传闲话是非常起劲的。熟人之间,如果关系太过亲密,就肯定会出问题。生人要熟,表明你承认大家在同一个文化圈内。跟生人聊天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设防,没界线,能够坦诚交流。你不知道他的家长里短,你也不知道他的左邻右舍,你只知道在这个瞬间这个时间段,跟他有一个交往,而且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掏心掏肺地说点儿话。最能够体现这种关系的,是今天的网络。因为他可以彻底敞开心扉,他可以把他的隐私说出来。人际关系有时候是错综复杂的,就像蜘蛛网,甚至像是一团乱麻。如果你能从内心有意识地去认识,去区分,去把握,你就能把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不但能理出个头绪来,还能做到有条不紊。(摘编自2016年第14期《意林》,原题为《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继续做很赞的观众(体坛观澜)唐天奕《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7日23版)里约残奥会的大幕马上就要拉开,不妨继续做一名很赞的观众,像关注奥运会那样关注残奥会,继续“粉”那些在赛场上给我们带来正能量的人,为他们的表现加油喝彩里约奥运会落幕已有段时日,很多话题的热度却依然不减。中国女排姑娘的奋勇拼搏不放弃、游泳选手傅园慧的尽力而为平常心、国乒众将的责任心有担当,都圈了不少“粉”。虽然里约奥运会已结束,但向运动健儿学习的呼声依旧强烈。这也说明,比赛落幕后,胜负结果或许会被忘记,但体育运动所释放的正能量却将长留人们记忆之中。2016年9月7日(星期三)【阅读1130之二(总1188】------给世界更深拥抱(人民论坛)第5页共10页2020-1-13人们看体育比赛,不仅是欣赏竞技运动所迸发的速度、力量等,也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如今,里约残奥会即将开幕,中国残奥代表团的运动员将在里约奋勇拼搏,向世界展示自己。与奥运会相比,残奥会的关注度可能没有那么高,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或许更能打动人心。比如,将在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的轮椅击剑运动员荣静,笑起来灿烂明朗,她说自己和其他残疾人一样,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中国队盲人柔道选手李丽青,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模样,而她说练习柔道让自己拓宽了“眼界”,给了生命另一种可能;有“乒坛维纳斯”之称的
本文标题:2016年9月7日(星期三)【阅读1130之二(总1188】------给世界更深拥抱(人民论坛)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2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