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3年12月-2014年1月《质量管理》考试复习资料
复习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质量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A.质量B.产品C.企业D.过程2.我国自(C)年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发展。A.1960B.1976C.1978D.19813.返工费属于(B)。A.外部故障成本B.内部故障成本C.鉴定成本D.预防成本4.(B)是调查用户对本企业产品的价格反映,摸清适宜的价格,新产品如何定价,为本企业确定产品目标成本,寻求适宜的质量水平提供依据。A.产品调查B.价格调查C.市场需求量调查D.流通渠道调查5.(D)又称产品设想,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A.产品设计B.产品计划任务书C.产品总体方案设计D.产品构思6.以下对供应商进行调查的优点表述不正确的是(C)。A.所有调查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客观情报B.调查还能了解到另外一些客观的情况C.调查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D.调查有助于在买卖双方之间乃至供应商内部之间加强联系7.工序能力定量表示为:Cp=T/60,其中T表示:(B)。A.标准偏差B.产品的公差范围C.不合格品率D.分散幅度8.(D)是检验员在生产现场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加工产品的一定数量间隔对有关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检验。A.首件检验B.装置检验C.自动化检验D.巡回检验9.(A)是质量体系文件的主要内容,它阐明了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所应长期遵循的文件。A.质量手册B.程序文件C.质量计划D.质量记录10.以下属于中层管理者的质量职责的是(B)。A.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质量方针B.制定一程序文件C.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质量目标D.建立并指导质量管理机构11.(D)是指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系统的独立的检查。A.质量检督B.质量检验C.质量检查D.质量审核12.质量改进中,(A)是通过控制,消除急性故障,维持现有的质量状况。A.防守型改进B.进攻型改进C.消极性改进D.积极性改进13.下列方法中,有助于认清目标并确定自己与本行业领先水平之间差距的是(A)。A.水平对比法B.调查表法C.分层法D.因果图法14.若短时间内有不熟练工人替岗,则直方图所呈现的形态最可能为(C)。A.偏向型直方图B.双峰型直方图C.孤岛型直方图D.锯齿型直方图15.在我国现阶段,(A)在宏观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A.政府B.行业自律组织C.消费者协会D.社会舆论16.质量监督的依据是(C)。A.顾客对产品、服务的基本要求B.行业公认的质量标准C.国家和政府制定的质量法规和产品技术标准D.ISO9000族标准17.(B)年,英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证标志。A.1900B.1903C.1905D.191018.以下(D)由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颁发。A.PRC标志B.标样标志C.SG标志D.长城标志19.(D)是由市场调查人员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一般有三种情况,即面谈调查、电话调查、书面调查。A.试用与试销法B.实验调查法C.观察法D.访问法20.(A),可靠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靠性指标已成为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A.20世纪50年代起B.20世纪60年代起C.20世纪40年代起D.20世纪70年代起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是一套精心设计,结构严谨,定义明确,内容具体和实用性强的管理标准,它包括“两个指南”和“三种质量保证模式”、“三种保证模式”是指(BCE)A.GB/T19004.1-9004-1B.GB/T19001-ISO9001C.GB/T19002-ISO9002D.GB/T19000.1-ISO9000-1E.GB/T19003-ISO90032.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直接质量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扩展,它涉及到制造和销售过程以外的企业活动,以及企业完毕的有关活动。这方面的质量成本包括(ABCDE)。A.无形的质量成本B.使用质量成本C.供应商质量成本D.设备质量成本E.以上都正确3.市场调查的内容包括(ABCDE)。A.市场环境调查B.技术发展调查C.产品调查D.价格调查E.市场需求量调查4.新产品开发决策后,应将具体的顾客和一般的市场要求、期望转化成产品规范,在产品规范中,应包括以下内容:(ABCDE)。A.性能特性B.感官特性C.安装布局或配合D.适用的标准和法规E.包装、质量验证和保证5.供需双方必须相互信任,相互协作,怀着共存共荣的观念和企业的社会荣誉感,须诚实地遵循以下原则(ABC)。A.供需双方有责任相互理解对方的质量体系,共同实行质量管理B.供需双方必须各自具有自主性,并相互尊重对方的自主性C.需方有责任向供方提供明确的要求,使供方清楚知道制造什么好D.供需双方必须在签订合同时同时确定双方都满意的评价方法E.供需双方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向对方提供实行的质量管理所需的信息6.影响工序因素一般包括(ABCDE)。A.操作者B.机器设备C.材料D.工艺方法E.测量环境7.工序检验是指在其加工工序完毕后进行的检验,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一般有以下几种检验方式(ABCDE)。A.首件检验B.巡回检验C.装置检验D.逐件检验E.自动化检验8.质量体系文件主要包括(ABCDE)。A.质量手册B.程序文件C.质量计划D.质量记录E.作业指导书9.质量改进的环境的要求有(ABCDE)。A.要有以满足顾客要求和设置更强竞争目标为中心的、新颖的、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B.应具体制定企业、质量改进目标C.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公开交流、沟通和合作D.应对质量改进所需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认可E.应对企业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10.散布图的分析判断方法有(ACD)。A.对照典型图例法B.指数分析法C.回归分析法D.简单象限法三、名词解释(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质量体系检查:质量体系检查是对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的检查和评定。2.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指为了确保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由顾客或第三方对企业的产品或质量体系等状况进行持续的监督和验证,并对完成的情况或达到的结果的记录进行分析的宏观管理方式。3.排列图:排列图又叫帕累托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排列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4.系统图:系统图是表示某个质量问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求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最适当的手段和措施的一种树枝状示图,亦是一种倒立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5.质量改进:我国国家标准GB/T6583-94对质量改进下的定义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实惠,在整个组织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6.质量审核:我国国家标准GB/T6583给质量审核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系统的独立的检查。7.成品检验:成品检验也称最终检验或出厂检验,是对完工后的成品质量进行检验,其目的在于保证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不合格的成品不入库。8.可追查性:可追查性,又称可追溯性,是指根据记载的标识,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计量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1.计量是关于测量和保证量值统一和准确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企业计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以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组织量值正确传递,保证量值统一为目的的基础工作。没有单位制度和量值统一,工艺过程就不能正常控制,生产就无法进行,制定和贯彻技术标准与提高产品质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计量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致性。计量工作的一致性必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统一国家的计量制度,并且要同国际上的计量制度保持一致。目前,我国采用的国际单位制是世界各个国家采用的计量制度。另一方面是指统一各种单位值,其目的在于保证各种测量结果的符合一致,使生产具有社会化意义。(2)准确性。要达到量值传递的目的,每次计量过程都必须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准确可靠,这就要求计量给出的数据能够经得起考验,即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员对同一种量值的测量结果,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准确范围,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复现性,这样才能达到符合一致的目的。测量结果不但要给出明确的量值,而且要给出误差的大小,可见,计量的准确性是保证统一性的基础和前提。(3)可溯源性。计量是从单位制开始的,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量值称为基准量值,复现这些量值的设备称为基准器,简称计量基准。单位量值复现以后,要通过较低一级的标准器,逐级传递下去称为量值传递。传递都规定有一定的误差范围,以保证同类测量结果在全国的准确一致。这种为达到量值统一而进行的量值逐级传递的形式,即为量值的可溯源性。(4)法制性。计量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了实现全国的计量单位制统一和全国的量值统一,国家必须制定和颁布有关计量的法律、命令、条例、办法、制度、规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涉及计量工作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因此,做好企业的计量工作,对于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具有重要意义。9.简述如何搞好计量工作。2.简述设计评审的要素。2.既然产品设计的质量职能是把顾客需要转化为材料、产品和过程的技术规范,因此,设计评审就应围绕满足顾客需要(即真正质量特性)、产品规范(即代用的质量特性)、确保产品满足规定要求(即过程规范)等方面进行评审。具体评审项目包括:(1)与满足顾客需要和使顾客满意有关的项目。①将材料、产品和过程的技术规范与产品规范中表达的顾客需要进行对比。②产品在预期的使用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能力。③通过样机(样品)的试验对设计进行确认。④非预期的使用和误用。⑤安全性和环境相容性。⑥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国家和国际标准以及惯例。⑦与有竞争性的设计进行对比。⑧与同类设计进行对比,特别要对过去组织内外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以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2)与产品规范有关的项目。①可信性和耐用性的要求。②允差与过程能力的比较。③产品接收准则。④安装性、易装配性、贮存要求、货架寿命和可处置性。⑤良性失效和失效安全特性。⑥美学规范和接收准则。⑦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⑧诊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⑨标签、注意事项、标识、可追溯性要求和使用说明。⑩标准件的评审和使用。(3)与过程要求有关的项目。①生产的产品符合设计的能力,包括特殊过程要求、机械化、自动化、部件的装配和安装。②设计的检验和试验能力,包括特殊检验和试验要求。③材料、零部件和组件的规范,包括已被认可的供应品和分承包方及其供应情况。④包装、搬运、贮存和货架寿命的要求,特别是与进出物品有关的安全因素。3.简述如何做好对供应商的监督。3.监督供应商是为了保证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既定标准或适用性的要求而进行的一切活动。这里所指的监督,包括程序的、工艺的和产品的各种审核,以及购买者所执行的任何检验,监督也属于“早期报警”的范畴。通常有两种监督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供应商的定期访问来实施监督;另一种是派驻厂代表执行对于某些重大产品或危及人身安全和重大影响的产品的经常性监督。在我国,后者最常见的是各军兵种派到各承制厂的军代表。近年来,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国家出口商品检验局对部分外向型企业也采取了“派驻厂员”的制度。如果执行的好,监督活动可以在产品不符合规格或不适于使用等故障之前,就让买方或用户获得早期报警。但是达到这一目的是困难的。因为监督工作难以使供需方都满意,这主要由于一些对适用性仅有很小或毫无影响的小缺陷,或文件中规定的一些要求虽不影响适用性,但确实影响所证明的状态;若驻厂代表职责不清,就会干涉过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将出现的缺陷及其程度进行分级,加强对于解决质量问题
本文标题:2013年12月-2014年1月《质量管理》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6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