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5届高三二轮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历史
12015届高三二轮通史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历史一、【概念阐释】1、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二、【中国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三、【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2阶段划分:(一)总体划分分期界标:“五四”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含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特征】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革命阶段】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阶段:(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含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革命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第四阶段: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阶段特征】31、历史分期:1840——1894年2、阶段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映,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知识结构】一、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②中国的禁烟运动断绝了非法的鸦片贸易这条罪恶的“商路”。(2)后果: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3)影响: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④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权益,进一步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2)经过:①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太平天国运动原因主要阶级矛盾激化直接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过程时间1851——1864年4人物洪秀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石达开事件金田起义(开始)、定都天京(发展)、北伐西征(全盛)、天京事变(转折)、天京陷落(失败)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产品的主张,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②《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评价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动摇了其统治根基。②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起了反侵略的任务。③部分领导人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④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失败。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运动(1)背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2)内容:①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部分官僚、商人、华侨、地主私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表现①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②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潮流;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5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击了传统“华夏中心论”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改良政治、君主立宪、商战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洋务运动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矿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大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近代化的中国外交。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阶段特征】1、历史分期:1895——1919年2、阶段特征: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震撼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1919年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深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知识结构】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1.沉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直接:朝鲜东学根本: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借口:义和团运动6党起义。国家日本德奥美法英意日俄时间1894~1895年1900~1901年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3、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组织基础: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4)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7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背景①民国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投身实业。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主张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揭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成为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民主与科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
本文标题:2015届高三二轮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8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