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2
1初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西周分封制1、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性贵族(如姜尚等),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2、封王(诸侯王)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王指周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权力: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臣民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3、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2.秦兼并六国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一)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答:(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统一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答:(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史称“推恩令”)(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3)、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为了改变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科为主。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2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科举制产生的作用: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5、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人镜)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6、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1、作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2、重视地方吏治,反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3、重视节俭,节制自己的欲望。7、行省制度的建立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中央:中书省(管辖元大都周围地区)西藏——宣政院辖地,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地方:行中书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专题二古代的外交关系1、张骞通西域:(1)西域概念: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2)目的: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3)意义:加强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了中西通道——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域都护:西汉汉宣帝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丝绸之路:路线:中国以丝绸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影响:丝绸之路把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行省制度3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玄奘:唐朝著名僧人,贞观初年他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4、马可波罗来华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在位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4)成功的原因和条件: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5)郑和精神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6、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7、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经过激烈战斗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8、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4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9、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左宗棠、林则徐、邓世昌等。10、为中外交往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张骞、鉴真、玄奘、马可波罗、郑和等。专题感悟: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只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不能用侵略的说法。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树立尊重异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3、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专题三中国古今变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一.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从商鞅变法看,要成大事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6)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三.戊戌变法(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时间:1898年6—9月;(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4)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5)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又改名为《中外纪闻》;(6)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7)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内容(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训练新式军队等;(9)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10)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5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11)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四.中国的农村改革1.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还没土改,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措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6)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1956年(2)原因: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3)途径(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4)结果:1956年建立了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时间:1953年—1956年;(2)背景: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3)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4)内容: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措施: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改造——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时间:1978年;(2)最早出现的地区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3)建立的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内容(具体做法):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5)影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
本文标题: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8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