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1章检测试题1
第一章检测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宇宙中的地球1、2、3、4、12、26太阳对地球的影响5、6、7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8、9、10、11、13、14、15、16、17、18、19、20、21、27、28地球的圈层结构22、23、24、25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0年8月20日科学网消息: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日前,天文学家发现了早期宇宙的“残骸”——一颗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二代恒星。它位于距离地球29万光年之遥的矮星系玉夫星座。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对于该二代恒星的判断,正确的是()A.由炽热气体组成,能发光发热B.自身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而明亮C.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D.该恒星所在天体系统内有生命存在2.该恒星所处的天体系统是()A.银河系B.河外星系C.太阳系D.地月系解析:1.A2.B第1题,根据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发光发热,这是恒星的共同特点。第2题,该恒星距离地球29万光年,超出了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的距离,属于河外星系。读图,回答3~4题:3.图中的阴影区表示的是()A.黄道平面B.赤道平面C.地球公转轨道D.赤道4.图中箭头显示了()A.共面性B.同向性C.近圆性D.随意性解析:3.A4.B第3题,图中阴影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该面即黄道平面;第4题,图中两大行星公转的箭头方向一致,表明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特征。5.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A.光、热资源B.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原动力C.生产能源D.生活能源解析:5.A太阳辐射提供光、热资源,促进万物生长。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球上的许多现象与太阳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6.太阳给地球带来无限生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蕴含的能量是远古生物固定和积累的太阳能B.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是人类各种食物的来源C.太阳能是地球上水循环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D.地球上季节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关7.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A.人口迁移加快B.风力电厂增产C.生活耗能降低D.卫星导航失效解析:6.D7.D第6题,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显著,它能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提供动力,同时也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能源;地球上季节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第7题,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13天津文综)如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8~9题:8.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9.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解析:8.A9.B第8题,由北极星位置可以判断答案,由于地轴向北指向北极星附近,故极地地区北极星仰角接近90°低纬地区在地平线附近,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而图中北极星位置接近于地平面,故摄影师地点位于低纬度地区。故选A选项。第9题,由a恒星视运动参照物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恒星转过50°,实际是地球自转50°。由地球自转角速度15°/h可得出50°即三个多小时。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00秒,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9月29日21时25分,天宫一号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346.9千米,周期5382秒的运行轨道。根据材料及图回答10~11题。·a北极星10.当“天宫一号”进入运行轨道时,纽约(西五区)当地的时间为()A.9月30日18时25分B.9月29日15时25分C.9月29日16时25分D.9月29日8时25分11.“天宫一号”在近地点时,则()A.角速度较小,线速度较大B.角速度较大,线速度较小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解析:10.D11.C第10题,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结合区时的计算方法可知该小题结论。第11题,根据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可知,“天宫一号”在近地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北京时间2013年10月29日10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八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14题:12.下列不.包含遥感卫星十八号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总星系13.遥感卫星十八号发射当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南半球,向北移B.南半球,向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北半球,向北移14.遥感卫星十八号发射当日,地球公转位置大致位于图中的()A.甲乙段B.乙丙段C.丁甲段D.丙丁段解析:12.C13.B14.D第12题,人类探测宇宙的范围还没有超出银河系;第13、14题,10月14日在秋分日之后,地球公转位置在秋分点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6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如图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空间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15.首次成功对接时,地球表面的晨线是()A.①线B.②线C.③线D.④线16.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A.云雾B.流星C.太阳活动D.太阳辐射解析:15.A16.C第15题,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1时36分6秒,则当天6时所在经线位于180度附近,所以A选项最合理。第16题:航天器和地面指挥系统联系主要靠无线短波进行,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干扰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17.如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C根据纬度可判断图1为北半球,图2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冲刷,左岸淤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连。南半球则相反,小岛与④岸相连。下图为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回答18~19题:18.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A.秋分(9月23日)B.寒露(10月8日)C.春分(3月21日)D.清明(4月5日)19.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南半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解析:18.C19.A第18题,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可知,该日昼长为11时48分,接近12小时,因此节气接近春、秋分日。第二天昼长为11时50分,昼渐长,说明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故最接近春分日。第19题,由上题可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故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13福建文综)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20~21题。20.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A.全球昼夜平分B.北半球为夏季C.太阳直射20°S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21.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图1图2解析:20.D21.A第20题,注意关键词“正午”和“一年最大值”,结合太阳高度角越大,照射到室内的面积越小,反之,照射面积就越大。该地位于福建省(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选D,该题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照射面积关系,学生可能会容易选择B,认为北半球夏季,昼更长,照射面积就更大,该题考查正午时刻,不是一天。第21题,济南的纬度比福建纬度高,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比福建小,太阳光线更斜,正午太阳照射室内的面积会更大,因此为了让遮阳板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安装高度不变,那么遮阳板必须要加长,如果遮阳板长度不变,那么安装高度应该降低,才能保证遮住进入教室的阳光。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回答22~23题:22.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23.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解析:22.B23.C第22题,结合右图判断①~④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外核与内核,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第23题,地壳厚度海洋比陆地薄;横波自地壳向地幔传播时速度加快;外核可能是液态;内核中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24~25题: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C.②是软流层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25.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内、外核之间解析:24.B25.C第24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据此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第25题,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变化特点,可以判断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快。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1)写出八颗行星中,B、D表示的天体名称并说明其结构特征类型。(3分)(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试解释说明其同向性的表现并说明其他运动特征。(6分)(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2分)()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炽热的“火球”C.大气层将会消失D.体积将会变小(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试说明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3分)(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有哪些?(3分)解析:第(1)~(3)题,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因距离太阳太遥远,地球会变成“冰球”。第(4)(5)题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答案:(1)B:金星。D:火星。类地行星。(3分)(2)自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运动。近圆性、共面性。(6分)(3)A(2分)(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3分)(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3分)27.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16分)。(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C______。(4分)(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______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______(北京时间)时达到最高,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______方日落。(3分)(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______地,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解析:(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2)A地全年昼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1章检测试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8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