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语文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语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制2一、考试性质与对象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的考试。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异地高考学生。二、考核目标、要求与等级(一)考核目标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全面考查,在此基础上,着重考查考生掌握和应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二)考核要求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考查的语文能力可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表达应用五种,并表现为五个层级。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三)考核等第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D及以上各等级标准如下:A等能系统掌握并熟练运用考核范围内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能力强。B等能较系统地掌握并运用考核范围内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能力较强。C等能基本掌握并运用考核范围内大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学科素养和语文学科能力3D等能初步掌握并运用考核范围内大部分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科素养和语文学科能力一般。三、考试内容与要求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与要求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版),并结合本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确定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一览表内容类别考试要点与要求能力要求基础知识及运用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A②理解常用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B、E③能辨析常见的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B④正确使用标点符号E⑤扩展语句,压缩语段E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E⑦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E⑧正确理解和辨析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对偶、排比、设问、反问)B、C⑨了解识记基本篇目涉及的有关文化常识A阅读现代文阅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论述类文本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B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③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C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⑤分析语言特色C⑥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4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C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C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C④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⑤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D古代诗文阅读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B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B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⑧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A写作①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E②感情真挚,思想健康E③中心明确,内容充实E④语言通顺,结构完整E⑤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恰当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E⑥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E*说明:默写范围为基本篇目中《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版)要求背诵的内容。5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二)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三)试卷结构1.内容比例基础知识及运用,约占30%。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约占30%。写作,约占40%。2.题型比例客观题,16题左右,约占50%(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观题,4题左右,约占50%(其中简答题约占10%,写作题占40%)。3.难度比例容易题,约占70%。稍难题,约占20%。较难题,约占10%。五、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题型示例(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召.唤(zhào)濒.临(bīn)独处.(chǔ)恪.尽职守(ɡè)B.唾.弃(tuò)堆砌.(qiè)刹.那(shà)惟妙惟肖.(xiào)C.角.逐(jiǎo)桑梓.(zǐ)纨绔.(kuà)凝眸.远眺(móu)D.焦灼.(zhuó)机杼.(zhù)赊.账(shē)殒身不恤.(xù)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诽谤./磅.礴洗涤./嫡.亲累.积/劳累.B.瑕.疵/遐.想遏.止/摇曳.是否./臧否.C.驰骋./聘.请饶恕./夙.愿塞.翁失马/敷衍塞.责6D.渗.透/掺.杂俯.仰/辅.导屡见不鲜./鲜.为人知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辟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沧凉。B.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副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侯杰作的落笔,已有多年了。C.凝神一看,貌似平静的海面却有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D.为有效控量、妨堵、治霾,天津实施无偿摇号与有偿竟价相结合的汽车限牌措施。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着晨曦。②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③我▲一次跟同学讲过,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可惜同学没有能够正确领会。A.顾盼折射不只B.企盼折射不止C.企盼放射不只D.顾盼放射不止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学生们参与“金点子”活动的热情之高、想象之奇、创意之新真是不堪设想....,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B.不少网民认为,尽管网络无疆,然而言行应有界,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C.文艺创作切忌远离观众孤芳自赏....,音乐剧《妈妈咪呀》就因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而获得了成功。D.某项调查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公务员热”仍在持续。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细胞打印”技术还在目前实验阶段,但可能用于人的未来器官培植。B.去年物价总体保持平稳,数据表明12月份CPI在不到3%左右运行。C.广州恒大足球队的大手笔投入,夺得了去年的亚冠冠军和中超冠军。D.随着航天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指令,“嫦娥三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7.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友情是什么?是黄鹤楼上“”的伫立身影;是渭城雨中“”的惜别依依;是塞北关外“”的豁达与宽慰。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7A.①③②B.③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①8.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B.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C.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D.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王国维)9.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B.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C.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顾城《规避》)D.(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10.假如你在下列不同场合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A.同学请你帮忙出黑板报,你说:“马上学业考试了,没空!”B.你在教室拖地,碰到同学的鞋子,你说:“对不起,没有弄脏吧?”C.同学要求你为某事保密,你说:“我向来一言九鼎,你放心!”D.校团委书记请你主持元旦文艺晚会,你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11.下列对联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A.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元宵)B.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龙舟锦标,遗风犹自说三闾(端午)C.九九芳辰,年老又赏登高景三三令节,秋深还添延寿春(重阳)D.千重山远,十分相思百分念三秋桂子,一轮明月两地心(清明)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B.沛公里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而耻.学于师D.望西山,始指异.之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异态者D.沛公居山东..时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洎牧以谗诛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读之不知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没有犯错的年份,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到来。8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低的人就深感羞耻,官位高的就有人阿谀奉承。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属于我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让人取用。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人的潜能是多元化的。因此,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也绝非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学校教育究竟如何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对每个人而言,好奇心最初本是无功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逐渐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所谓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好奇心的满足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几近于一种奢侈。漠视人的好奇心,甚至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之的体制化教育,在单纯的知识理解或获得上或许是不坏甚至是不错的,但是,在人的各种潜能开掘及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却可能是最为失败的。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所谓的习惯和规矩养成便开始成为学校日常生活规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在目不暇接的考试、竞赛和评优体制下,学习与学生的内在精神满足渐行渐远。学生的爱好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学开始带有被动性,习带有强制性,好学一旦不再出自于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求知就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求技和求艺就渐趋丧失了其创意之美。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其天赋和潜能的个体,被分等、隔离和排斥,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分数让少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了业绩和政绩,引发了所谓的榜样效应,也收到了所谓激发人们急起直追的竞争(模仿)效果,但是,它挫伤的却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中国人并不缺乏智力和知识优势,甚至也不缺乏吃苦和勤奋精神,但是,匮乏的恐怕就是被早期教育所遏制的好奇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内在激情和思维的灵活性。(节选自阎光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
本文标题:2015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9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