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年1月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
自考复习重点整理(2014)第一章第二章综述1、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求变2)致用3)科学与民主4)民族自尊心2、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1)文学进化思想2)文学观念与文学格局1902小说界革命3)语言的通俗化,语言与文字合,文学的通俗化4)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3、近代白话文运动1)黄遵宪《杂感》“我手写吾口”,“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崇白话而废文言”。3)出现了许多白话报刊,如陈独秀《安徽白话报》、胡适《竞业旬报》、林白水《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此外还有《芜湖白话报》等等。4)近代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思想启蒙、政治改良而掀起的文化改良,主张以白话代替文言。4、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四个分期:1)发轫期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抗英、冯桂芬2)发展期19世纪70年代——甲午战争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薛黎黄、康3)繁荣期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文学革新运动4)低潮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5、近代文学繁荣的标志。(1)文学观念更新迅速;(2)文学理论成就突出;(3)文学创作非常兴盛。6、辛亥革命后,近代文学出现低潮,表现在哪些方面?(1)小说创作的堕落。黑幕小说、外国侦探小说、新武侠小说兴起。(2)诗文创作出现逆流。“同光体”统治诗坛,“南社”逐渐解体;桐城古文与骈文沉渣泛起。(3)戏剧走向没落。京剧改良未获发展;宣传色情凶杀的“新戏”遍及南方舞台;话剧失去正确方向。7、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题材的多样性文学体裁的多样性8、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文学创作(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思想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例如诗歌的变革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崇尚个性、注重抒发的艺术主张。在感情表达上,更接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了刷新。诗歌形体上也发生了变革。再如小说,由于翻译小说的熏陶,已触及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开始接受世界物质文明的成果,并开始学习西洋小说的作法。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2)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与代表进步文化潮流,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他们之间表现出激烈的抗争。9、为什么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的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与近代化过程?因为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但就文学思想来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文学思想的本质,变化不大。从文学形式来看,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经过长期的演变,大致都形成为固定的模式,其成就已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至清代《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后的文学作者,除了摹拟古人一途以外,就很难找到别的出路了。到了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近代,封建社会解体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面临崩溃。随着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化,人民的需要,自文学启蒙,到文学革新,到文学鼓吹革命,自然要求文学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从僵化的古诗文中解放出来。尽管这种解放是有限度的,不彻底的,但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方法,都有所革新,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作了重新的估价。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转折,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具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又不同于“五四”以后新文学的特点。这就是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过程,也是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即是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民族民主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和过程。10、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五个方面:(1)政治斗争的需要。民族危机的空间严重,阶级矛盾的激烈复杂,给文坛以巨大影响,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鲜明特点。由于清王朝对外国资本主义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同时,又要反对封建王朝。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建性。反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题。但由于近代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激烈,也给近代文学作家及其创作带来了复杂性与过渡性的特点。(2)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3)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近代前期的经世致用思潮、中期的维新变法思潮、后期的民主革命思潮,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性、过渡性等特点的存在。另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我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在对艺术把握世界的规律问题上,由知性分析向艺术审美分析的转化;同时对通俗文学美学意义的认识,扩大了对审美范畴的探讨。这些审美意识上的变化,必然或强或弱地影响着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4)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近代,有不少文学样式已日趋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生活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促使了旧文学的逐渐衰亡。但另一方面,由于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被介绍进来,而且西方文学也被介绍进来了。特别是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说家以营养。因此,便从不同侧面促使了近代文学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的形成。(5)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使近代文学的复杂性和过渡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另外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变化,影响了文学创作,而作家的创作也不断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趣味。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不断延续的过程中,形成它与古代文学不同的特点。西方文化的撞击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1)震动思想界2)西方文化思想涌进影响文学观念与变革。3)题材、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新艺术手法,都与文化撞击有关。11、简述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意义。(1)现实意义。近代进步文学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史教育的宝贵材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2)认识意义。中国近代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学革命的必然性,理解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意义非常重大。(3)借鉴意义。新旧文学的冲突,中外文学的碰撞,不同艺术见解的分歧,都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深入考察并科学分析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确阐明其规律,将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启示和借鉴。12、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名词解释思路A时间B代表人物、代表作品C核心内容\理论\观点D特点\性质\价值\影响诗歌赏析思路背景分析(诗人与诗作)思想内容(诗义与提炼)表达方式(艺术笔法/修辞)文学体裁、文学语言第三章文学思想13、宋诗运动“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代表人物有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金和。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清朝乾嘉年间,翁方纲为纠正诗坛鄙薄宋诗之弊,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至道、咸年间,由朴学家程恩泽、祁隽藻等加以提倡,形成了宋诗运动。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韩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继承。14、湘乡派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后期,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家,直接从曾国藩学习的就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曾门四弟子)等,他们尊奉曾国藩、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再加“经济”一项,列为首位,以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维护封建“道统”、“文统”和他们所推行的洋务运动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该派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已衰退的桐城派得以“中兴”,用以抗衡太平天国革命的文学主张。15、同光体“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故名。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该诗派继承了宋诗派的文学主张,标举“开元”、“元和”、“元祐”的“三元”之说,打破分唐分宋的界线。并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其作品多摹仿宋代江西诗派,内容大多远离现实,思想贫乏,生活空虚,常以一种曲折隐晦、生涩艰深的诗歌寄托清延衰败的颓丧情绪。16、文界革命“文界革命”是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96年以后,梁启超在《时务报》及《新民丛报》上大力提倡“文界革命”的口号,斥责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时文,要求解放文体,创造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强调翻译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促进资产阶级维机关报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开创的“新文体”代表了文界革命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成就。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64年,黄遵宪在《杂感》中就提出“我手写吾口”的要求改革诗歌的主张。1896至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等竭力创造和提倡一种新体诗,他们借用外国新名词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与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宋诗派相对立。1898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开辟了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专门发表新派诗人诗作。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1902年之后,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诗界革命作了理论性总结。强调过渡时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
本文标题:2015年1月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0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