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上第一学月语文试卷
1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所有试卷一并交回,并密封装订。一.基础(20分)1.用行楷书写下面的诗句。(3分)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2.选出下列词语注音或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2分)A.猝(cù)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B.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刻苦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C.任劳任怨:任凭有多劳累,也不抱怨。D.含辛茹.(rú)苦:经受艰辛困苦。答:()3.美,到处存在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的眼睛。请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美的感受。(2分)例句①:老师说:“书声琅琅、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例句②: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答:4.默写填空。(3分)①,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来日绮窗前,?(王维《杂诗》)③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六则)5.判断下列对作家作品表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A.《忆读书》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B.《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南宋文学家。()C.《西游记》是我国经典小说之一,是最成功的带有童话神话色彩的文学巨著。()D.《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对自己言行的记录。()6.下面这段文字中加序号的句子均有毛病,请按要求答题。(6分)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①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②一项网上调查显示结果,大部分人支持这一做法。③认为这样做就有可能防止改善学生书写质量差的状况。A.句成分残缺,修改。B.句词序不正确,修改。C.句用词不当,修改。二.阅读(40分)(一)阅读冰心《忆读书》中的几段文字,完成7—12题。(15分)题号一二三总分总分人得分得分评卷人得分评卷人2①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和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②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甲,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③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④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⑤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⑦《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⑧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⑨《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丙,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⑩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7.解释下列词语。(3分)①悬念:②若有所失:③人情世故:8.下面三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请你还原进去,分别填入标有甲、乙、丙的空白处。只填序号。(3分)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②“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答:甲乙丙9.第③段文字中加点的“咬了牙”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我”明知困难大,却要读书求知的;“居然”一词写出了我为自己能慢慢读懂《三国演义》而感到。(2分)10.第⑥段文字写“我”读《水浒传》,表现“我”在阅读中情感变化的两个词语是:“”、“”。(2分)11.第⑩段中作者写道“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由此可知作者介绍自己读到的文艺作品是按照由“中”到“外”的顺序来叙说的,那为什么第⑧段不放在第⑨段之后呢?请找出具体依据,加以说明。(2分)12.这部分文字写“多读书”的情况及“读书好”的感受。请按要求填空。(3分)①作文之助:②读书之乐:③读书之得:(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17题。(15分)花店的传统3这是一个两口之家,母亲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经营着那些美丽的文字和自己的心情。女儿16岁,是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不幸患有风湿性心脏病。高二那年的春天,女儿忽然提出要利用课余时间到街上为行人画像,说是为了检查自己的素描水平。母亲自然不同意,因为母亲深知女儿的身体无论如何也经受不起那般折腾的。母亲和颜悦色地说:“你愿意画像,可以给妈妈画呀。”女儿说:“整天对着你同一张脸,我找不到感觉。”母亲便说:“我可以变换各种姿势和表情,供你选择呀。”女儿还是不听,执意要去。母亲便有些火了,不想女儿更倔强,索性拎了小凳子,背起画板,一甩门走了。天已经昏暗了,女儿才回来,满脸的汗水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匆匆地扒了几口饭便睡下了。夜里,母亲听到女儿的呻吟声,心便缩得紧紧的。本以为这只不过是女儿的异想天开,不想女儿却认了真,第二天居然做了一个小纸板,上面写着:请让我给你画像,我需要你五毛钱。女儿说,根据得到的钱才能计算出请她画像的人的多少,也才能知道自己水平的高低,不然忙着画像怎么能记清有多少人呢?母亲这次可真是恼怒了,母女二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母亲深信女儿所得到的东西,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不比别的孩子少,苦只苦了母亲自己,女儿怎能用这种方式到大庭广众之中去丢脸呢?这和乞丐有什么区别?但是,最终妥协的还是母亲。于是,在这座城市的街头,便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位十六七岁的娇弱女孩子手持画具,坐在小凳子上期待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位四十多岁的母亲低着头,却高高地为女儿撑着一把遮阳挡雨的伞,母女二人面前放着那个小纸板。一个星期后,小储蓄罐只装进5.5元钱,而女儿却病倒了,且再也没能醒过来。不久,母亲节到了。满街的鲜花与灿烂的笑脸,如同炭火一样灼烧着母亲的眼睛。母亲逃也似地冲回了家,抱着女儿的照片号啕大哭。黄昏时分,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一个陌生的女孩,她手拿一大束芳香的康乃馨。母亲愣了,问女孩是不是走错了门。女孩甜甜地笑着,把鲜花送进母亲的怀抱,说了句:“节日快乐!”就轻轻地为掩上了门。岁月如梭,又一个母亲节到了,母亲惆怅地想:再也不会有鲜花了,女儿在另一个世界里飞翔呢!黄昏时,门铃又“丁零零”响起来,又是一束鲜花,又是一声祝福,不同的是送花的人换成了一个男孩。以后的许多年,母亲节那天,母亲都会收到鲜花和问候,那份芳香滋润了母亲孤寂的光阴,母亲渐渐地从哀伤中挣脱出来,又恢复了以往的开朗和自信。但是,母亲不知道,自从女儿拿着那微薄的用画像挣来的5.5元钱,在一家花店为母亲订花以后,母亲节送花给她已经成了这家花店的传统,虽然花店几易其主,传统却没有改变。1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择词语填空。(2分)①: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②: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14.母亲为什么不同意女儿上街为行人画像?从文中找出证实她担心的句子。(2分);。15.“一个星期后,小储蓄罐只装进5.5元钱”,这个句子中的“只”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回答。(2分)①强调②为下文16.“满街的鲜花与灿烂的笑脸,如同炭火一样灼烧着母亲的眼。”一句运用了写作手法,表现(3分)17.如何理解“那份芳香滋润了母亲孤寂的光阴,母亲渐渐地从哀伤中挣脱出来,又恢复了以往的开朗和自信。”(2分)417.“花店的传统”指的是什么?花店几易其主,为什么“传统”一直没有改变?(4分)①“花店的传统”指的是②为什么“传统”一直没有改变(三)阅读《伤仲永》一文,完成18——20题。(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A.稍稍..宾客其父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不能称前时之闻.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①邑人奇之译文:②泯然众人矣译文: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A.文章第一段,作者详细写了方仲永的神奇。()B.方仲永的神奇之处只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五岁时啼求书局,②“未尝识书具”即能作诗。()C.第一段最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为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埋下了伏笔。()D.课文通过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奇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一主题。()三.写作(40分)21.请以“特别的”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以填写具体的人、事、物、景,也可以写某种情感或感悟,如宽容、理解、自信、幸福等等)。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③全文不少于500字。
本文标题: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上第一学月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17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