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对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我省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初中自2003年开始已近10年,高中自2009年开始已近5年。新课程在我省推进的过程中笔者参加了所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历史教研活动,通过观摩、交流看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发现在自己身边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现将这些思考陈述出来,供广大同仁参考。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高中新课改已推进5年之久,对新课程,有些教师没有迎头赶上,没有积极接受新课改,依然以原有的惯性推动历史教学,走老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新课程理念没有落到实处,课改流于形式,历史教学总体上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的状态。(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本末倒置。教师重视的是对“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能不能接受。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灌输’”与“传授”便成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定是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在书本面前俯首贴耳。于是教师成了课程的“奴隶”,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内容上机械的简单的重复、形式上的呆板和封闭,使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而新课程理念是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2、教师重“教教材”,轻“用教材”。授课过程中即使你把教材上的内容处理得再好、再深、再透,也未必与新课程接轨。新课程理念是:“用教材”实现“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教材”,区别在于对教材的使用上。课改是“教”,新课程是“用”,用教材实现课标教学。(二)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流于形式的互动即就是“合作教学”。主观上希望与学生互动,但由于未能在课堂上提供有效的互动情境和问题设计,师生互动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交锋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便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2、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新课程。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后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难度增加,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信息过多过滥,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二、存在问题和误区的原因1、从教师自身学习的角度看,对新课程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透,导致课改流于形式。笔者对所在县城的两所完中订阅的专业期刊做过一次调查,两所完中有近400名一线教师,个人订阅专业期刊的教师不到10人。学校订给各教研组的专业期刊摆放在阅览室里,也几乎无人借阅,这是很可怕的现象!2、旧有的教学惯性所致,固定的模式、方式难以转变、舍弃。在课改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习惯势力的强大”。一方面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以为只要把教师传授的记牢,把老师提的问题答对,能考好试即可,不习惯于探究式、发现式学习,没有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习惯于讲解式教学,虽然知道“新理念”,但自觉不自觉地牵着学生走,扮演着居高临下审视学生、命令学生的指挥者的角色。3、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对课程改革推进不力,监管缺位。以笔者所在县为例,课改之初各个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培训,课程改革正式实施后,新课程理念在教师中是否得到落实?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转变?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如何检查课改的成果?很少有人过问!今年高考过后将是高中课改的第一个大轮回(即高中三个年级课改全部走完一轮),到目前为止,从上到下很少有人提出对课改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三、解决问题的对策鉴于以上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历史教改推向深入,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领导和指导,继续推进深化新课改。有从头开始的勇气和胆识,全面推进新课改,不达目标不罢休。加强教师培训,最好是多组织教师去课改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应坚持不懈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推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实。2、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创新观念。采用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新的评价方式即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3、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有些教师总希望学校出经费派出去学习,我认为这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只有自己通过网络、专业期刊等途径不断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坚决实现从“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的蜕变。“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长流水”。教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科学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4、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之所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规律,使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历史教学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中指出:“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几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接受落实新课改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文标题:对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3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