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3年新课标版高考题库考点16_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单项选择题1.(2013年广东高考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考查点】新经济政策2.(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5题)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考查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3题)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考查点】赫鲁晓夫改革二、非选择题4.(2013年福建高考38题)(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话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同德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A.双方自愿签署的平等条约B.双方自愿签署的不平等条约C.使德国退出一战的条约D.社会主义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之间的条约[解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来说极为苛刻,条约使苏俄失去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有大量的战争赔款,但却为苏联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故选B项。2.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但在特定的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政策,这“非常的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武装起义政策D.工业化政策[解析]1918年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向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疯狂进攻,占领了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故称为“非常时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败了敌人,巩固了政权,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经济规律,也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农民和工人利益,故称“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故选A项。1.(名师原创)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苏联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工业化积累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的措施,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与工业化时间不符,应排除;工业化本身需要大量资金,而工业化积累是工业化的结果,故排除D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目的是为工业化解决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故选C项。2.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④从长远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严重落后,而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密切的是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虽然苏联生产力发展较快,但人民的生活改善不大,故排除②;①③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④是这种模式的消极影响,故选D项。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D()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由题干给出的时间“1972年”可知当时苏联勃列日涅夫正在执政。他推行“新经济体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军事工业,使苏联的军事工业获得快速增长,而题干中提到的“陆基洲际导弹”正是军事工业,故选C项。(2012·山西十校摸底)“当一月底,在巴兹基召开的守备部队大会上……骑兵连的战士喊出这样的口号:‘赶走征粮队!’‘征粮工作该收场啦!’”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新经济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C.农民对集体化运动不满D.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生活困难在当时苏联红军中农民出身的战士占大多数,由“赶走征粮队”等口号可以看出,当时实施的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农民的不满,故选A项。(名师原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现在看来,可能列宁的思路较好。”材料中“列宁的思路”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计划经济体制C.工业化政策D.新经济政策A项明显违反经济发展规律,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故明显不符合题意;B和C两项都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与列宁无关;故只有D项是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货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符合题意。1934年,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二次到苏联时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说这话的主要着眼点是(C)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D.苏联与西方处于和平交往状态1934年正值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模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效果,故美国作家对计划经济的肯定反映了计划经济有很大的合理性。(名师原创)1937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斯大林和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内务部长叶诺夫在克里姆林宫广场喝酒闲谈,莫洛托夫指着天上的一颗星星说是天狼星,叶诺夫则说不是,斯大林说:“这好办,打个电话叫伊万诺夫(苏联著名天文学家)来一下,不就解决了吗?”于是叶诺夫去打电话,告诉伊万诺夫:“我是内务部,斯大林总书记叫你来一下。”可怜的伊万诺夫听后,没有去开门,而是打开临街的十六层楼的窗户,跳了下去。与此有关的背景是()A.苏联正进行工业化B.苏联正进行大清洗C.苏联正进行农业集体化D.苏联正进行新经济建设大清洗运动时期,内务部常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党政军领导人、知名人士和普通群众,以至于闹到“草木皆兵”的地步,题中的老科学家听到内务部传达斯大林叫他的命令,以为要“清洗”自己,便吓得跳楼自杀了。故选B项。(名师改编)请仔细观察下边漫画《片面的经济》。它形象地反映了苏联长期实行斯大林模式,其图中的“细腿”是指()A.军事工业B.核工业C.重工业D.农业及轻工业A、B都属于重工业,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就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严重落后,故选D项。(2012·大连测试)下面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它反映了()工业利润总额1965年1970年225560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1~1965年6.1%1966~1970年7.8%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D.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故表中表现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表中没有体现,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成就,故排除B、C、D三项。(名师原创)有一个笑话,说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乘火车到共产主义城去,半路上铁轨没有了,列宁下车说:“同志们都下来参加义务劳动,修铁路去!”斯大林说:“调100万劳改犯来,三天之内把铁路修好,完不成都枪毙!”赫鲁晓夫说:“把后面铁路上的铁轨都拆下来,铺到前面去,先到共产主义城再说。”这个笑话表明赫鲁晓夫()A.改革没有总体的规划B.改革的重点是农业C.大搞“一言堂”个人崇拜D.推行“新经济体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做事只顾眼前,没有长远的总体规划,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是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政策。(2012·成都模拟)苏联笑话:戈尔巴乔夫颁布限酒令后,想要买到酒只能在指定销售处排长队来买。一个莫斯科人排队排得不耐烦了,就嚷道:“我要到克里姆林宫把戈尔巴乔夫干掉。”然后转身离去。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旁边人问他:“已经干掉了吗?”他说:“干什么干啊!那里的队比这里还长。”该则笑话说明了()A.改革没有总体的规划B.改革的重点是农业C.大搞“一言堂”个人崇拜D.推行“新经济体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做事只顾眼前,没有长远的总体规划,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是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政策。俄罗斯与其他宣布独立的10国于1991年12月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是()A.国家的联合组织B.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C.“冷战”时期出现的军事集团D.一个主权国家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从“独联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独联体”已经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以可排除D项。B、C两项也易排除。1.(2012·江苏)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
本文标题:2013年新课标版高考题库考点16_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4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