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3年秋八年级语文第一到三单元测试卷
1学校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一二三单元素质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幽咽(yàn)戍守(shù)阻遏(è)憎恶(zèng)B.琐屑(xiè)愧怍(zuò)哀悼(diào)疮疤(chuāng)C.诘问(jié)吊唁(yàn)震悚(sǒng)呵斥(hē)D.奔丧(sāng)蹒跚(mán)尴尬(gān’gà)荒谬(miào)2、选出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A.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B.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D.那时候,他的七岁男孩和五岁女孩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3、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A.《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全以诗的形式,歌颂了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B.《始终眷念着祖国》线索清楚,脉络分明。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这也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是他眷念祖国的深情。文章通过钱学森学术上取得很大成就后,仍然坚持回祖国等事情来表现。C.《最后一课》这篇散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D.《枣核》一文通过一位身居异国的旧时同窗想在自己的后花园里种几棵枣树的描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有向心力的民族。“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4、下列加点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离开水的鱼儿,嘴巴一张一翕....的,好像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B绿茵场上,足球健儿们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D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全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5、下面四副对联分别描写的文学家是()(2分)①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②犹留正气参天气,永剩丹心照古今。③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A.诸葛亮文天祥司马迁蒲松龄B.杜甫司马迁屈原吴承恩C.李白文天祥司马迁蒲松龄D.杜甫文天祥屈原蒲松龄6、根据课文,默写填空。(10分)①《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②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暗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成功的坚强意志,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春望》中采用反衬手法,以乐写悲,运用互文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⑤曹操在《龟虽寿》中唱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分)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长城》专题,知道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了,明代也曾大规模地修建过长城,那你知道长城的一些知识吗?(1)请写出与长城有关的一个人物、一个传说、一则俗语,一句诗句。(2分)人物传说(2)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结合历史、地理有关知识,就长城与都江堰谁伟大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创新表述适当加分)(3分)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8、《老山界》一课在写夜宿雷公岩里写到夜的寂静是以声写静,更显夜的“寂静”。古诗文中有类似意境的语句吗?请写出两句来。(3分):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完成9-13小题(12分)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第一次流泪,是悲哀。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3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___(a.走b.跑c.跳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a.抓b.揪c.攀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第二次流泪,是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9、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2分)10、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分)(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11、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上文已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2分)12、文中提到几次“背影”?其中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3分)1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背影》这篇文章,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材料一: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材料二: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4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二)阅读《仰望母亲》,完成14-18小题。(13分)①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③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④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他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身陷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空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⑤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⑥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氲让我去联想,去感触。⑨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⑩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5学校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含义?(2分)15、仔细阅读第②、③段,请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16、文章⑨段开头第一句是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7、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挑选其中的一则材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3分)18、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以“仰望母亲”为标题?(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平?”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耳。”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
本文标题:2013年秋八年级语文第一到三单元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7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