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年新课标卷生物理综试题及解析
2015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部分文档制作:马娟老师试题解析:侯建林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D【解析】核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包括DNA和RNA两类,ATP全称三磷酸腺苷,元素组成为C、H、O、N、P;tRNA,即转运RNA,是翻译过程中转运氨基酸的工具,其上一端有三个能与mRNA上相应密码子发生互补配对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噬菌体,即以细菌为宿主细胞的病毒,多数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有拟核,拟核DNA裸露,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细胞质中有小型环状DNA分子,即质粒,其基因存在于拟核DNA及质粒上。【考点点拨】本题以核酸为命题点,考查了细胞中的物质与结构,即注重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考查,又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了必修一核酸、ATP,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必修二基因,tRNA,反密码子等知识。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生长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由植物幼嫩的部位合成,如:根尖,茎尖,幼嫩的叶,发育中的种子等,色氨酸→吲哚丙酮酸→吲哚乙醛→吲哚乙酸,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包括了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是指在生长素通过植物韧皮部筛管的运输;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表现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5大类,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必修三植物激素调节中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作用特点及其他激素。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內液。由细胞外液所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包括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生理盐水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浆后,可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可进入细胞內液及淋巴,或重回血浆;正常细胞细胞內液中Na+的量相对稳定,细胞外液Na+的增加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必修三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的相关知识。较易。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遮荫,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较草本阶段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必修三群落结构及演替。较易。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Bc可以诱导更多PrPc的转变为PrP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解析】朊粒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PrPc(一种无毒蛋白)空间结构改变而成,结构改变,功能改变,进入机体后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的过程。【考点点拨】本题属于信息题,以朊粒为命题点考查了翻译,细菌的增殖,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较易。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答案】B【解析】常染色体遗传病是指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故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伴X遗传病是指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此类遗传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伴X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伴X隐性遗传男病多于女病,显性遗传病往往出现世代遗传,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较易。二、非选择题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回答下列问题:(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答案】(1)高于C组光照时间少于D组光照基质(2)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H]和ATP【解析】光合作用的过程依据是否必需有光的参与可以划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物质变化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生成[H]和ATP,用于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本题探究不同光照处理下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其他条件和处理相同的情况下,由A、B、C四组实验结果可看出,随着光照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相对含量增加,由C、D两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单位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量大于D组,因为C组光照时间少于D组,但C组光照黑暗交替频率较高,光反应所生成的[H]和ATP能够及时的利用及时的再生。【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较易。30.(11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答案】(1)靶器官降解传递信息(2)神经调节神经递质递质受体(3)信息传递【解析】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对机体生命活动起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送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的特征,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传递代谢信息,但不参与靶细胞的代谢活动,激素在发挥完作用,被灭活降解。肾上腺素是高等动物体内重要的应激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作用于多种靶器官靶细胞,主要作用是加速心跳,升高血压。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递质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引起心脏相应活动,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必修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较易。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重要的数量特征,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的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比例高于老年个体,稳定型是指种群中各种个体比例相当,衰退型是指种群中老年个体比例高于幼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够在一定时期内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增长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将增大,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将减小。标志重捕法是一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必修三种群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较易。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答案】(1)1:11:2:150%(2)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该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且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依据遗传平衡,子一代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A基因型频率0.25,aa基因型频率0.25,Aa基因型频率0.5,故AA:Aa:aa=1:2:1。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子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则该种群子一代中A基因纯合致死,此时,子一代中,A基因频率为1/3,a基因频率为2/3,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9,Aa基因型频率为4/9,aa基因型频率4/9,因A基因纯合致
本文标题:2015年新课标卷生物理综试题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8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