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学科二级培训讲稿
1高中生物学科二级培训讲稿、试题及答案模块二学科知识与技能(二)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展引言(演示):故事1、在海龟孵化的海滩,一些旅人恰好赶上破壳后的小海龟返回大海。只见少量的小海龟踉踉跄跄、爬爬停停地向海边奔去,人们不忍心看到小海龟的艰难挣扎,好心地拿起一个又一个小海龟,把它们送入大海。人们送走几批后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只见越来越多的小海龟潮水般经过宽宽的海滩向大海涌去。人们不禁兴奋起来,以为帮助海龟做了件好事。突然,天空一片吵杂,许多海鸟好似从天而降,只一会儿功夫,海滩上一片狼藉,小海龟死的死伤的伤,其状惨不忍睹。人们目瞪口呆。原来,小海龟的“先头部队”行动极其缓慢,是在试探“敌情”,它们顺利入海,其它的小海龟才敢行动。故事2、在印度洋海啸发生时,一位小姑娘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准确判断将要到来的危险并及时告知周围的人,使几百人避免罹难。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能够使用知识。也就是学以致用。这就是在高中阶段教学目标中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1963年以来,我国历次《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包含了“双基”、“能力”以及“思想教育”三方面目标,但实际状况是,“双基”成为学生学科学习最重要的目标,而作为课程目标的其它两方面体现较差,事实上成为了“软目标”。那么,作为以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新课程是怎样定位“双基”目标的呢?目前情况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学科学习的重点《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学科课程的整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和以前的大纲相比,课程的目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合理的结构。作为以“双基”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放在第一位的,是构成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认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学科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什么是学生应当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标准》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理解应该与时俱进,一些多年以来被看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学习的重点,相反,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学科思想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双基”。其次《标准》认为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性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学科活动经验,也属于学科基础知识的范畴。另外,“经历过程”被认为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这是因为“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那些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作为教学活动具体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本次培训将和同事们交流的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学科知识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形成补充和更新教材的能力教材的知识内容具有整体性,而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地说只是局部的。所以,分析课时教学内容要注意立足全局,以整体指导局部,以局部体现整体。首先,教师在明确所任教年级后,要以《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对教材进行系统通读,从全局角度了解教材的基本脉络线索和编排体系,领会其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做到对全学年的教学内容胸有成竹。其次,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要透彻理2解本课内容在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熟悉本章节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的字词、句段、概念、原理、插图、实验、习题等逐一推敲,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以便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选修3——《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演示):该模块以学习专题方式来呈现。即基因工程、克隆技术(本教材改为细胞工程,内容标准不变)、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尽管前四个专题存在互相联系与渗透的关系,但仍各自作为独立的专题来学习。其中基因工程知识网络如下:基因操作程序的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其中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的方法中,涉及到cDNA文库,为强调cDNA与天然的真核基因的区别,我详细介绍了原核和真核基因的结构,使学生对cDNA有清晰、全面的认识。(演示)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中两种工具酶都会涉及到磷酸二酯键,而此“键”在选修1的《PCR技术扩增DNA》中还会出现,因此我带领学生认识了一个脱氧核糖的5个碳位的位置,为以3后的学习扫清障碍(演示)二、掌握选修1和选修3中所选定的各项专题技术与工程,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形成一个结构。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上,从相互联系上掌握学科内容,理解所教学科的系统结构。这样才能根据这一结构,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结构,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结构。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呼后应,条理分明。学生在学习每一项知识的同时,应不断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能较系统地理解学科的完整结构。这是便于记忆,便于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力武器。下面以选修3《专题2细胞工程》为例,进行教材分析如下(演示):与前后内容的关系1.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壁的化学成分2.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3.植物和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高尔基体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选择透过性5细胞分裂和分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6.免疫方面——抗体,淋巴因子7.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8.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知识又是《专题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进行表达的知识的延伸。三、系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工农业生产及环境保护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的学科,生物科学对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要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设法使学生掌握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主要有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基因工程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社会的协调,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本来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的。将它们运用于实际会得到检验和进一步的发展。生物学知识与人的健康、生活、生产尤为贴近,借助这点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如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身体保健、绿化和美化校园、家庭饲养、农作物种植等。4生物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除了把与生物学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外,还应把视野指向课堂外、学校外,充分挖掘相关的课程资源,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对生活、对社会、对实践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和评判。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谋求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演示):下面是一位旅游者从澳大利亚带回的几个小故事。在澳大利亚的菲利浦岛(被称为企鹅岛)有澳州企鹅——世界上最小的企鹅。傍晚时分,有人说,“企鹅回来了。”只见一种鸽子般大小的企鹅,正一个接着一个从水中钻出来,它们有着与南极企鹅一样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地回到岸上,作者忍不住要拍照,却被导游制止,说当局不允许对企鹅拍照,以免影响它们自然的生存状态。还说,在澳大利亚,植物、动物和自然环境是第一位的,人是第二位的。这些企鹅都有环保标志,一次,两只企鹅漂到新西兰海域,被发现后,新西兰政府动用了一架飞机把两只“宝贝”送回。当游览结束时,导游建议游客如厕,并解释说,你们是幸运的一批游客,在此之前这里没有厕所,是因为那时没有妥善解决排泄物的污染问题,环保人士不允许建厕所,就一直没有建成,如今具备了解决排泄物不会污染环境的问题后才有了厕所。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支配当前世界课程变革的重要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一反传统课程体系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由于人而使自身的意义得以开显和丰富,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看护者,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好的环境是这样换来的——有时需要牺牲人类的利益;运用人类的知识;需要有人能够坚持、有人能够支持,于是有了使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第二部分学科技能一、系统构建学科知识逻辑,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所谓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是摆脱教科书的局限,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加工和改写,使之形成更易于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是一个对教材再创作的过程。一般的做法是:1.引入最新文献资料,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解决教科书滞后于生物科技发展的矛盾。2.加入教师的知识积累及生物学科的实验和成果,表达教师及本学科对某一科技、社会问题的独特认识与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3.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取舍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4.使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与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相适应。如问题引导教学法就应按问题为中心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5.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去重新组织教材,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作为教师应设法通过教学把新信息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具体的做法是:①在决定把新知识“登记”到已有的那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切实有效的判断。②若新旧知识在进行联系时存在分歧或发生矛盾,需要进行调节,重新理解或表达新知识。③新知识要转化到学生个人的参照系中来,即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概念等联系,使旧知识成为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④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有概括性、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新旧联系。⑤应用,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1:基因工程工具之一——分子运输车,必修教材中称为运载体,可是在选修3中称为载体。为使前后一致,也因为“运载体”更加生动传神,我建议学生仍然称作运载体;选修3教材介绍质粒时,称作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DNA。而在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时,曾涉及其适用的范围——能发生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具有染色体的生物,因此细菌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而没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案例2:(演示)精卵子的发生二、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一般是指在某一单元或章节的知识中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解决问题起重要作用的5知识点。重点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是因为它是相对于某个知识范畴(单元或章节)与其他知识点相比较而言的;同时,它也有绝对的意义,许多基础知识在生物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很稳定的。因此确定教材的重点,应很好地考虑该知识点是否处于某部分教材的核心或关键地位?是不是以后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是否有广泛的应用?等等,如果是,则可以确定为教材的重点。如,“基因工程”在选修3模块的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专题多数内容都与其他专题有紧密的联系。关于转基因生物,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胚胎工程》中有关胚胎移植技术的内容,可使学生对培育转基因动物有更加透彻的理解。《细胞工程》中介绍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转基因植物的重要环节。另外,学习本专题内容时,建议密切关注《生态工程》专题中呈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思考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一般指多数学生难于接受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内容。生物教材中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难点的种类、形成难点的原因,知识抽象学生缺乏与此有关的理性认识,运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很难理解新的知识,需要在认识上有新的飞跃。对于基因工程的专题,我认为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是难点,尤其是表达载体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学科二级培训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