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3年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课
2013年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课历史押题和考前指导第一部分出题套路与一般特点分析一、三年来的卷面结构分析1、教材和大纲的安排矛盾。2、注意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命题特点。结论:1、必将继续保持历年的试题布局。2、必须深刻理解布局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不同位置的试题必将涉及到试题的出题基本套路与要求。)教材安排《历史1(必修)》《历史2(必修)》《历史3(必修)》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古代商业的发展4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开辟新航路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第一次工业革命8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大众传媒的变迁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1雅典城邦的兴起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3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3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迫在眉睫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3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罗斯福新政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19世纪中叶的俄国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3明治维新4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2维新运动的兴起3百日维新4戊戌变法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二、历史大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思路(高考大纲:文科综合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政治历史地理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3.能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009年大纲要求:ⅠⅡⅢ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阻值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二、调动和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运用知识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2009年大纲要求ⅠⅡⅢ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只是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只是原理分析问题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综合阐释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绘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2)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2009年大纲要求:ⅠⅡⅢ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四、论证和探究问题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或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结论3.能用流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体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2009年大纲要求:ⅠⅡⅢ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达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我的结论:1、历史大题只有两道。2、居于40位置的这部分的考题必将以材料的基本把握为主。备考的要点在于要强化材料的整体把控能力。3、居于41题,必将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释为要旨,备考的要诀在于,要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予以足够重视,另外要注意其他史观的把握。4、“能用流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政历史大题考试的真正本质要求。(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那么判卷的标准到底何在?三、三年来历史大题的考点安排。40412010(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2)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3)生产方式的建立2011历代选官制度欧洲的崛起2012红绿灯“反应-冲击”模式解题要诀材料的把握能力是关键(1)注意材料结构(2)注意时代特点(3)注意整体把握(4)注意表达(1)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把握(2)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史观的平衡。(3)注意角度的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4)特别注意表达。2012--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