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解析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必修4)
第1页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解析(1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知识体系二、高考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第2页(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三、高频考点频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例题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在()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只有个别属性【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所以说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A正确,B错误。题目考查的是二者的联系,C、D错误。答案:A。频考点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例题2、(2010年江苏单科,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子罕篇》。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第3页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地流逝,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故A入选。B强调“发展”,与题干指向不符,舍去;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故C错误,舍去;题干强调“运动”,D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故舍去。答案:A频考点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例题3、(2010年天津文综,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解析】同样一种毛竹,无论最初5年看不到它时,还是第6年看到它时,它都处在生长状态,这说明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A入选。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故B说法绝对化,舍去。C、D与题意不符,舍去。答案:A频考点4、物质运动的规律例题4、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降至最低。这表明()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A、B、C都是错误的。答案:D。例题5、(2010·山东济南模拟题)荀子说过,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第4页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规律具有普遍性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析】天地人都有数、道、体说明规律的普遍性。答案:C频考点5、物质决定意识例题6、(2011·浙江温州模拟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博客、物流等新名词不断涌现。从哲学上看,这说明()A.人类社会是物质的B.思维活动都是实践活动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解析】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一些反映时代的新词,这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故C入选。A不符合题意。B、D知识性错误。答案:C频考点6、意识的能动作用例题7、“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解析】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变化,体现意识能动活动的创造性。故A入选。答案:A频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题8、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典故中的主人公所犯的共同错误是()A.没有看到事物之间是联系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C.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缺乏社会历史性第5页D.没有做到从已经变化的实际出发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解析】“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们都坚持了静止地看问题,而没有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A、B、C观点不符合题意。答案】:D例题9、(2011·广东肇庆模拟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举措也不一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推行的做法,中国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模式发展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结合材料,阐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思想。【解析】属于“体现类”题型,关键在于找到材料中心点,分类提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做到知识与信息的一一对应。答案:(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各地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一样。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2)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的思想。频考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题10、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的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的信息符合这一观点。答案:A第6页频考点9、真理例题11、(2010·山东潍坊模拟题)“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不确定”和“不适用于现实”是强调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①②入选;③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④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相对于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确定的,真理只有一个。答案:A。频考点10、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例题12、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是因为()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们的实践水平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③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答案:C例题13、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第7页【解析】本题以人们发展观的转变来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向前推移,另外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同的认识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追求真理。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四、提高训练1.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2.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水往低处流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⑩3.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②纯粹的动物心理也会自发地产生意识③人类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④意识从来就是社会的人的意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选项关于认识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世界上有能够被认识的事物,也有不能够被认识的事物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事物③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穷尽对一切客观事物的认识④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最终能彻底地认识一切事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第8页5.材料一近年来名人故里争夺战愈演愈烈,河北省临城县和正定县之间就围绕三国名将赵云故里展开激烈的交锋,而新《三国》的炒作与热播更是助推了两地的交恶。两地都自诩“赵云故里”,却都没有“名人故里”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设施——名人故居。2010年起,两地均耗巨资启动“赵云故居”等项目。2010年4月,正定县还高调举办“赵云故里”公祭大典。材料二2010年7月15日绍兴举行庆典纪念建城2500年。一叶乌篷,漂过二千五百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几代文豪,传扬着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黄酒社戏,演绎着寻常巷陌的风俗百态。而伴随着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的完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精神将历久弥新地融入绍兴的历史文脉中。历史留给绍兴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也给绍兴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成就了“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旅游品牌。绍兴,因历史文化显示出深厚的底蕴,也借历史文化催生勃勃的生机。运用所学的唯物论知识,评析两则材料中各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练习解答】1、答案:A。解析:B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项错误,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不需要条件。2、答案:D。解析:本题抓住规律的定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可顺利作出正确选择。①③⑤⑧都是现象上的稳定,而非本质的必然;⑨⑩在现象上也不稳定。3、答案:C。解析:该题可用排除法,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会有意识,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应选C项。4、答案:B。解析:①认为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是错误的;④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忽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当然人的意识也要发展,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故选B。5、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河北两地在都没有“名人故里”最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解析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