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海南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此题相对简单,延续了12年海南卷首题的特色,比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中“禾”、“雨”的关系把握。学生也可从主要是考查经济为主、其次到政治而后文化的线索来解题,但也说明这类的题目的解法还是一个技巧问题,和知识没有太大关联.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析】一夫多妻和血缘关系没有什么联系;“门当户对”指的是同阶层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是知识性错误;用排除法很快解题,但“立嫡不以长”这句文言文有点让人纠结,立嫡不以长而以贵,但话说不完整就无法得到明确的判断。文言文选择题难度历来居首位,出题者如能给学生清晰逻辑认识来反绉知识则功德无量。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ABCD【解析】此题答案选C项,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当然是隶书,可B项和C项之间的差距实在不是很大,甚至感觉C项的字体右半部分像楷书,左半部分像行书。海南卷2913年考了好几道文化史的题目,惜乎和以往一样,要么太深要么太偏,终于达到考倒学生的目的了。不过做为选拔性考试,历史系的教授们的目的还是实现了,不过选拔考据派还是当今历史专业的唯一标准乎?这一点和课改十年前好像没有什么区别。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解析】佛教因缘观念?出题的专家是想说因果观念吧?度娘说:因果二字,是一个简称,全称是因缘果报。那作诗宫女能嫁给得诗兵士算是有缘分的啦,而且唐玄宗时三教之争还未落下尘埃,但要根据材料对应法,A项和材料没啥子关系,纯属拉郎配,直接PASS掉;C项同样也是这种情况,缝个绵衣就是官营手工业,而且还衰败啦?嗯?呵呵。B项在材料中倒是有这回事,但什么叫成为呢?度娘说的释义是:变成,变为。那岂不是说在唐以前的那个叫诗经的手抄本中君子好逑算好基友?这道题还是解题技巧的问题,和历史知识关系不大,估计现在的海南卷历史题都是语文老师出的,起码第一学历是中文。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解析】这道题中规中矩,赋税征收初以币、绢、、粮并收,后以钱币为主,B项中农业地位下降不符合唐朝时代背景,重农抑商政策也同样如此;D项中经济控制逐步加强与否和材料没有什么关联属于迷惑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商品化。此题没有什么亮点,但也不失实在。6.朱元璋认为,“札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解析】一般句式往往后半段转折,这句话的重心就落在后半段,这类题型在以往海南卷中屡试不爽,这一次也是一样,大家都乐此不彼得和语文老师联手再出一次啊再出一次。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解析】考据派这一题打败了文本派和索隐派。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图1【解析】你来耕田我织布,经济又见经济!卡尔·波普尔的嘴巴就是欠揍,可见《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是一本破书,其实战价值还不如一本《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啊!9.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解析】经济决定论在海南卷无处不在阴魂不散啊!同学们要时刻牢记前代穷屌丝老陶的解题心得,时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解析】讲了国会的军事,又讲了总统的军权,两者同质并行,只能两者都选。此类题型也是海南卷常考题型,没有什么惊喜,拿两分走人。历史系的教授的功底难道就这些了,虽然考查识记的内容少了,但沉迷与材料中玩文字游戏也没有什么意思。1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宪政制度确立【解析】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这结论和材料有冲突;国王掌控实权又和1689年权利法案史实相违背;银行是否担心政府违约失信在材料中有没有说明,按照史实的认定只能选宪政之后国王统而不治了,但说实在话有些会考的试卷难度真心比这题还要大一些。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C.变者天下之公理D.托古改制【解析】好吧,我承认第一眼我看的太快了以至于都有点晕了。还好根据材料对应法来筛选,还是很快得到了答案:不法古=变古、不足守=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变者=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只有D项包含了两种以上的说法,既改制又赝古,这和材料包含的意思有了出入,多了一个意思。掌握解题技巧才是居家旅行,伤人放火必备良药啊。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解析】A项“中体西用”尽管不再公开反对向西方近代文明学习,但其貌似维新却在骨子里维护了农业宗法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和材料中“用其(造船、制器)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是相反的。C项顽固派的政治主张甚至都不造船、制器。有些历史学者认为郭嵩焘是真正的早期维新思想的开拓者,而非人们普遍认为的冯桂芬。早期维新思想则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教材连郭嵩焘是谁都没说,根据屡试不爽的解题技巧认定:凡是课本没关联的人事一律PASS,D项就很不幸的被蹬了,虽然我个人认为BD皆可。不是说是历史教授出题么,怎么历史教授也被解题技巧潜规则了?只能这么理解吧:早期维新思想包含的内容有(经济)去除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政治)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文化)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而材料讲述的内容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不予入选;洋务派突出学习西方科技解决内忧外患,材料针对的“造船、制器。。。。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所以B项优先。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解析】从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成分构成上来看前朝故吏占了绝大多数,B项符合这一材料判断。A项不具备广泛社会基础,因为没有包含其他中下阶级;C项不选,因为革命党人占的人数过少,而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则无中下层民众参与,所以只能选B。本题还是属于解题技巧型题目,难度明显要比其他题型低了很多。15.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图2A.日本B.德国C.苏俄D.法国【解析】以图表的形式来考查中日关系是这几年海南卷最喜欢出的方向。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呈现增长的只有日本了,因为其他欧美列强刚刚结束一战,还没来得及卷土重来,日本近水楼台先得月。此类题型很能考查一个学生的基本功底。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解析】抓住整个过程向西方学习,结合史实来判断就能很快得到了答案。鸦片战争对应外患两个半社会,新文化运动对应内忧自省;向西方学习则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之叠加历程,所以C可选;A项只看到了否定封建制度的一面,BD也是以偏概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糅合了反侵略求民主的的愿望,而不单单是发展资本主义或者反对封建制度。这类题目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常出现,没有什么噱头。17.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解析】好像今年的模拟考中有套试卷就出过这个材料,但选项换了个。抓住1941年这个大的二战时代背景以及美国代表的身份和援华这一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这类题目还是属于较好的情景式材料史实题。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A项错在彻底这一词上,不符合苏维埃的性质;B项不能和材料相呼应过于武断,和材料前半句冲突;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商品经济谈不上主导。19.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解析】这道题还是要结合大的时代背景才能快速准确的到答案,不然就会感觉哪个选项都是可能的,应该说2013年海南卷的不少题目还是回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初衷,回归了史实,而不是以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海南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