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3年高考专题复习历史复习提纲(断代史)
12011届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三册)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内容:西周时,周天子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小宗)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中央地方秦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汉中外朝制(中朝:尚书台,决策;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宰相行政权,枢密院(枢密史)掌军权,三司(三司史)掌财政。收精兵,实禁军;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元设中书省行使宰相权力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清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2、手工业(1)发展历程:①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②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③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2)主要成就:冶金技术冶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冶铁西周晚期: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制瓷业发展过程商代: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往国外;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出现青花瓷;明清: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彩3丝织业和棉纺织业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汉代:丝绸之路元代:黄道婆,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清:①丝织中心—苏州、杭州②民营丝织业兴盛(3)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出现雇佣关系(4)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③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3、商业(1)商业的兴起①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②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③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④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2)商业的繁荣⑤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⑥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长途贩运普遍,白银为主要的流通货币。(4)古代商业发展特点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明朝中叶产生,清朝继续发展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机房”的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2)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阻碍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使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具体表现在: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5、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及原因:见必修二P23—24(2)影响: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海禁政策: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来侵略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4流,阻碍科技进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3)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2)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其最大特点就是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3)宋明理学的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4、明清之际的儒学(1)出现的背景: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李贽思想: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5灭人欲”;④主张男女平等(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4)影响: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局限性: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不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①春秋时期产生,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②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专题复习历史复习提纲(断代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0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