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凤海环境生物适应影响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8090115尾长90108125耳长540460395体长丙地区乙地区甲地区地区长度测量分布于我国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身体长度,结果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请判断甲、乙、丙中哪个处于高纬度地区:A.甲地区B.乙地区C.丙地区D.无规律(C)8090115尾长90108125耳长540460395体长丙地区乙地区甲地区地区长度8090115尾长90108125耳长540460395体长丙地区乙地区甲地区地区长度(2)对该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分D.阳光和温度共同作用(B)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氧量(A)下列图中的三个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甲乙丙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共生、竞争、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B)abaabb“作茧自缚”是昆虫中的一种现象,下列4项内容中与“作茧自缚”现象无关的是:A.生物的遗传性B.适应的普遍性C.适应的相对性D.生物的多样性(D)ABCDEGFH右图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明显变化(C)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D)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280024002000160012008004000甲乙丙丁有机物总量(g)植物动物大气土壤中的生物abcdefgA.春季,g=b+e+fB.夏季,ab+c+eC.秋季,e+fgD.冬季,dc+f(B)生产者→消费者无机环境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一种蝇的幼虫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皮肉为食,可致牛死,牛死后尸体为细菌所分解,在生态学上,下面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牛为生产者B.细菌为消费者C.蝇的幼虫为次级消费者D.牛和蝇幼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C)在某一生态系统内,蛇和猫头鹰捕食鼹鼠和田鼠,如果鹰在这一生态系统内出现,就要成为另一种捕食动物。这在短期内可能导致A.猫头鹰群体的增大B.猫头鹰的灭绝C.蛇群体的增大D.鼠群体的减少(D)太阳辐射AB(15)C(3.0)呼吸消耗D热能C(3.0)9331.80.5⑴流经该生态系统地总能量为kJ。111呼吸消耗太阳辐射C(3.0)AB(15)D热能9331.80.5⑵由A到B,由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是、。13.5%20%呼吸消耗太阳辐射C(3.0)AB(15)D热能9331.80.5⑶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他同化作用得到的能量的比例是。60%⑷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看图中D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保证物质循环正常地进行农作物秸秆饲料(一级利用)家畜菌床、碎屑粪便、碎屑食用菌(二级利用)蚯蚓(三级利用)粪肥、碎屑人类下图是一种多层次、多级的利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工程设计,先将农作物的秸杆作糖化处理,用以饲养家畜;取家畜的粪便及其利用过的残留碎屑,用来培养食用菌;收集残留的菌床和碎屑,为养殖蚯蚓的原料;最后,把蚯蚓的粪便及其利用的残留碎屑,一同送回农田,作为肥料,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⑵该人工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人和家畜的关系是:农作物捕食和竞争农作物秸秆饲料(一级利用)家畜菌床、碎屑粪便、碎屑食用菌(二级利用)蚯蚓(三级利用)粪肥、碎屑人类⑶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中,营养级最多的一条食物链共有个营养级。微生物的分解3⑷家畜、食用菌、蚯蚓等利用过的残碎屑及粪便,经作用可在被植物利用。一个生态系统内食物链复杂,则:A.生产者的个体数量多B.消费者的个体数量多C.消费者的种类多D.生产者的种类多(C)在一个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全部猛禽,雷鸟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迅速下降C.保持相对稳定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D)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引起的生态效应的是:A.酸雾酸雨B.温室效应C.生物富集D.臭氧层衰竭(C)国家海洋局目前公布一项公报称,由于营养盐污染和有机污染逐年加重.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加大。仅2000年5月份,在长江口、东海口区已多次发现条状、片状赤潮,面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引起赤潮现象发生的生物及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A.大型海藻、海水富营养化B.浮游生物、海水富营养化C.浮游生物、全球气候变暖D.红藻和褐藻、渔民捕捞过度(B)检测种群ABCDEDDT浓度(ppm)0.0052.00.525.50.04下表为一被DDT污染的水域中五种生物种群体内DDT的浓度。该水域中DDT的浓度是0.0005ppm。该水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A→E→C→B→D据报道,我国西南某地区是一个仅有5万多人的地方,患呆小症者竟高达l223人,占全区人口的2.3%,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到:1958年前,该地区并未出况过呆小症。当时该地区森林茂密,覆盖率在40%以上,自然条件十分良好。后来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4%,也就伴随着呆小症的发病率大海度提高。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据报道,我国西南某地区是一个仅有5万多人的地方,患呆小症者竟高达l223人,占全区人口的2.3%,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到:1958年前,该地区并未出况过呆小症。当时该地区森林茂密,覆盖率在40%以上,自然条件十分良好。后来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4%,也就伴随着呆小症的发病率大海度提高。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⑴毁林开荒与呆小症流行的联系是: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土壤中的碘也随之流失,饮水和食物缺碘孕妇生下孩子患呆小症据报道,我国西南某地区是一个仅有5万多人的地方,患呆小症者竟高达l223人,占全区人口的2.3%,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到:1958年前,该地区并未出况过呆小症。当时该地区森林茂密,覆盖率在40%以上,自然条件十分良好。后来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4%,也就伴随着呆小症的发病率大海度提高。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⑵该地区没有患呆小症的小孩成年后,还可能患的病是。⑶要预防呆小症的继续出现,当务之急是。⑷该地区呆小症流行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土壤的理化性质食用碘盐和多吃含碘海产品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使所有的植物死亡。回答:⑴在此情况下,池塘内氧的浓度将首先下降,原因是:①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停止,氧气不能再生②池塘内需氧型异养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⑵据此,你估计在什么时候(白天还是晚上)和什么样的(污染还是未被污染的)湖水中氧浓度最高?白天、未污染⑶如果是轻度污染,则对池塘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第四营养级⑷若该污染物是脂溶性农药的话,你估计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几种相关联的生物体内含污染物浓度最大的是,此类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是,属于级消费者。大型鱼类三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其一是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其二是鼠害泛滥,虫害频繁。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⑴试从蛙的发育、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分析环境中臭氧层的破坏和农田水体pH的变化如何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①臭氧层被破坏的影响:②农田水体pH值变化的影响:蛙的整个发育过程都在体外,需阳光使之保持适宜的温度,臭氧层的破坏使阳光中紫外线含量大增,易诱发变异,而变异对蛙的生存一般是不利的⑴试从蛙的发育、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分析环境中臭氧层的破坏和农田水体pH的变化如何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农田水体pH的变化会影响蛙的发育,从而降低蛙的成活率⑵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并取得披好的效果,此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平衡2002.5.18
本文标题:高凤海-生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