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3湖北高考历史分析
湖北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历史试卷分析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战国时秦国商鞅最先实行变法改革,进行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率先消除了分封体制,开始集权统治。因此选择C。A、B选项和材料无关,C不能体现该材料的本质。【备注】难度:C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1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征:材料解析型题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周孔之道”在唐代以前是儒学教育的别称,周公与孔子被合称为“周孔”。周公创制礼乐,而孔子作为早期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的是周的等级制度和礼乐文化。宋代之后,程朱理学兴起,成为统治思想。而《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此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因此选择C。【备注】难度:B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2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特征:材料解析型题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材料所表明的是: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往往具有良好的口才,既是政治家也是演说家。雅典的民主政治繁荣,政治家只有具有良好的口才才能表明自己的政治意愿,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因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备注】难度:B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3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征:材料解析型题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答案】D【解析】1688年,英国议会中的“托利党”人和“辉格党”人联合起来,他们邀请荷兰执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的实质其实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相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最终确立。在此后1689年《权力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得以奠定。因此,议会请来的两位国王只是为光荣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备注】难度:B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4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特征:材料解析型题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体》中详细阐述了自己“日心说”理论,这一理论引起的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是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这一学说的提出,引起了整个宇宙观、世界观的巨大变革,也引起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的自然观支柱,也就动摇了宗教的世界观基础,是对近千年形成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浓厚宗教情结的挑战,正因如此,恩格斯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自然科学从宗教下面解放出来的“独立宣言”。正是在其影响和带动下,自然科学其他各个领域都纷纷与宗教相决裂,并大步地前进着。可以说,哥白尼的这一著作是近代自然科学思想革命的起点,为以后新物理学的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备注】难度:C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5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特征:材料解析型题29.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现代化,又称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想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阶段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第二阶段主要是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的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因此本题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是选项B。【备注】难度:B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6考查:中国近代化历程特征:推理型题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时间1928年得知处于国共对峙时期,这个时间段内,中共开始探索出革命的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然而从《政治决议案》的信息中得出无产阶级暴动对农民游击战的关键性作用,所以得出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思路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备注】难度:B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7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特征:情境探究、材料解析题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答案】D【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在于“他对经济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A项中的“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和D项中“发起自愿减少”和材料不符,B项中的“提高关税”在当时只能激化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不能有效缓和经济危机。【备注】难度:C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8考查:经济危机下美国胡佛政府政策调整特征:情境探究、材料解析题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似D.历史上关系紧密【答案】C【解析】题目要求是回答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通过读材料,确定六国联合即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第一步——欧洲煤钢共同体,该共同体确定基本任务是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将煤钢置于六国共管之下的目的是要消除战争的物质基础。【备注】难度:B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9考查:欧洲一体化特征:因果原因型题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C【解析】根据时间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52年处于赫鲁晓夫执政前夕,根据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引发的农轻重比例失调得知A、B、C项与题意不符。【备注】难度:B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10考查:苏联经济改革特征:材料解析型题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根据四幅图来看,从第一幅和第四幅看出,第四幅图此时应该是一战之后,奥匈帝国解体。第三幅图中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吞并,判断此时应该是二战爆发前夕。【备注】难度:C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11考查:德国发展历史特征:图表解析型题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进行对比,中国体制改革属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进行转变,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即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备注】难度:A来源: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12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特征:概念型题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差出口有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解析】第一题主要
本文标题:2013湖北高考历史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2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