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
-1-训练·达标检测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一、双基积累1.《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朝代)著名文学家,与父、弟并称“三苏”。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1)夕日欲颓.()(2)晓雾将歇.()(3)沉鳞..竞跃()(4)念.无与为乐者()(5)盖.竹柏影也()(6)相与..步于中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实是/欲界之仙都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课内阅读阅读《答谢中书书》一文,完成5~8题。5.解释加点的字词。(1)四时俱.备()(2)沉鳞竞.跃.()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7.“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不同,前者是,后者是。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美文品析(2012·宿迁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译文:11.【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答:-3-答案解析1.答案:苏轼北宋苏洵苏辙2.答案:(1)坠落(2)消散(3)潜游在水中的鱼(4)考虑,想到(5)原来是(6)共同、一起3.答案:(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2)我们便共同在庭院中散步。4.【解析】选A。正确的停顿应为:庭下/如积水空明。5.答案:(1)都(2)争相跳出水面6.答案: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7.答案:写给谢中书的信仰视俯视8.答案: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9.答案:(1)睡觉(2)只是(3)曾经(4)到,靠近10.答案:(1)月光洒满了庭院,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11.【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作者被贬后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体会其情感。答案: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附【乙】【译文】我曾经借住惠州嘉祐寺。(一日,)我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中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本文标题: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达标训练检测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2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