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鲥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1-鲥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鲥鱼(Tenualosareevesii)俗称迟鱼,别名三来鱼、三黎鱼,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是我国名贵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它与刀鱼、河豚合称“长江三鲜”。鲥鱼肉细脂厚,味极腴美,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营养价值极高,有补益虚劳、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清热解毒的功效。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脂肪含量为11.1~17.0%,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鳞片与皮肤间满含油脂,鲜味浓重,同时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水火烫伤等症,故在烹制时特别强调“清蒸鲥鱼不刮鳞”。鲥鱼历来被奉为席上珍品,江苏、上海视鲥鱼为长江淡水四大名鱼之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鲥鱼在长江、珠江和钱塘江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30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利益的驱动,鲥鱼资源日趋枯竭,现已濒临灭绝,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198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第一级的保护物种。一、生物学特性1.地理分布鲥鱼分布很广,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区都有分布;淡水中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2-2.形态特征鲥鱼体侧扁,长椭圆形。头中等大,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具一缺刻,与下颌骨正中的突起相吻合。上颌后端达眼后缘下方,眼有发达的脂眼睑。鳃耙细长且密。鳃孔大。假鳃发达。左右鳃盖膜彼此不相连。鳞片大而薄,上具细纹;尾鳍基部有小鳞片覆盖;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呈长形的腋鳞;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边缘呈锯齿状。尾鳍深叉形。鱼体无侧线,体部和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臂鳍灰白色,其它各鳍暗蓝色。3.生活习性鲥鱼是一种暖水性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入江而得名。它们大部分时间分散栖息于近海中上层,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性成熟个体集群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形成了各江河水系鲥鱼的生产汛期。生殖后鱼群分散,随即降河入海肥育与越冬,待来年再度溯河繁殖。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至9-10月待水温下降,江湖水位开始下落时入海肥育,直至成熟。鲥鱼池塘养殖时常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喜集群沿池边做反复运动,游速较快。生殖产卵入江的亲鲥,也常常活动在水的中下层区域。4.食性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时也食硅藻及其它有机碎屑,但在其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摄食种类和-3-强度是有区别的。降河入海前的幼鲥主要摄食枝角类的秀体水蚤和象鼻水蚤、桡足类的剑水蚤、轮虫、无节幼体、小虾、微囊藻、硅藻、绿藻等;降河入海的幼鲥,沿近海做索饵洄游,主要摄食海产桡足类,亦食圆筛硅藻、六肢幼体及小虾等。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亲鲥摄食量很小。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善集群摄食颗粒饲料,甚至晚上也不间断。5.生长特性鲥鱼为温水性鱼类,温度适应范围较广,适应生活温度为2~34℃,生长最适水温为22~30℃。鲥鱼为中型鱼类,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1~1.5kg,最大个体可达80龄,体长达616mm,体重3.5~4kg,雌性的生长远快于雄性。池塘养殖条件下,放养每尾10~14cm的幼鲥,经10~12个月重量可达0.5~0.7kg。6.繁殖习性鲥鱼一生多次生殖,产卵期5~7月,其中5~6月为盛期。入江的生殖群体为3~6龄,性成熟时的体长雌性约为46.5cm,雄性为42cm。产卵场大多选择底质为沙质或卵石的区域;产卵水温为24.2~33.5℃,最适27~30℃。江水上涨,流量加大(1200~1800m3/s),流速达1m/s左右时,可刺激产卵。亲鲥喜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成熟卵具油球,为橙黄色或橘黄色,卵径0.7~0.85mm,半漂浮性,属一次性产卵类型。怀卵量一般在150万~250万粒左右,多者达389多万粒。鲥鱼在长江的产卵场,比较集中在鄱阳湖及赣江一带,少数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极少数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则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产卵,上溯-4-可达广西桂平。二、养殖技术1.纯养(单养)池塘纯养就是主养鲥鱼,可配套少量的鳙鱼,以控制和调节水质。其特点是鲥鱼能集群摄食,可进行人工强化养殖,提早达到上市要求,养殖周期短。(1)池塘条件成鱼养殖池塘要求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池底淤泥少,最好是沙石底质且有微流水。池塘面积一般3~10亩均可,水深1.5m左右为宜,同时要建立防逃设施,并配置增氧机。苗种放养前要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杀死野杂鱼,尽量避免翻池。(2)清塘①生石灰清塘。带水清塘(水深1m),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溶化后全池泼洒,一般在7~8天后药力消失,经试水后可以放养苗种。②漂白粉清塘。带水清塘(水深1m),每亩用漂白粉(含氯30%)15~20kg溶化后进行全池泼洒,一般在5天后药力消失,可以放养苗种。③茶麸清塘。带水清塘(水深1m),每亩用茶麸(粉状或饼状)50~75kg,先将茶麸浸泡1天,然后加水调匀,全池均匀泼洒,一般在7~8天后药力消失,经试水后可以放养苗种。(3)苗种培育鲥鱼种可以用水泥池培育,池塘面积20~100㎡,水深1.2~1.5-5-m,有排灌水口,苗种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和施肥。鱼苗孵出后1天可达1cm,每立方米池塘放养50~100尾,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水蚤和花生麸。2~3天要吸除池底污物1次,并注入新水以增加池水溶氧量和调节水质。1个月后苗种长至4~5cm时应分池培育,每立方米水体放4~5尾。有条件的地方,入秋后若水温降至15℃以下,可将鱼苗移入室内越冬。越冬时的放养密度约每立方米10尾,水温控制在20℃以上,每天投喂1~2次大中型浮游生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10。翌年春室外水温上升到17℃以上时,再将鱼苗移入池塘养殖。越冬期间,在室内水温适宜、饵料充足的情况下,鲥鱼种的体重可比越冬前增重近2倍。(4)培育生物饵料在清塘后的当天或第二天,每亩可施入花生麸(打碎成粉状)25~35kg或麦皮糠、白糠25~40kg,培育出中等肥度的肥水,使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鲥鱼苗种提供充足的天然生物饵料,提高养殖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约7~10天后便可放养鲥鱼苗种。(5)放养规格和数量鲥鱼放养规格以3~4cm为宜,每亩放养1300~1500尾,其成活率可在90%以上,亩产达500kg以上的生产水平。(6)饵料投喂鲥鱼苗种放养后,每天应投喂鲜活饵料3~4次。第1天可适当多投一些,以后每次投喂前需观察水槽中饵料的剩余情况,再-6-确定投饵量。在浮游生物和鲜活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投喂人工配制的颗料饲料,应根据鲥鱼生长阶段、季节、天气等因素灵活掌握投饵量和投饵次数,以鱼吃到七八成饱为宜;同时根据鱼生长的规格及时调整饲料型号和粒径大小,避免浪费饲料和影响鱼吃食。一般日投饵2~3次,投饵率为4~6%。2.混养将鲥鱼混合放养在鳗鱼池塘、家鱼池塘或其他优质鱼池塘,都能有效地控制浮游动物、无脊椎动物的过度繁殖,不仅能调节水质,而且能增加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混养的苗种规格以5~6cm,每亩放养200~300尾为宜。3.大水面养殖大面积池塘、水库和湖泊都可以放养鲥鱼,具体放养规格和数量可参照混养方式,但放养规格宜稍大,放养数量较少。三、鱼病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鱼种放养入池时仔细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多发病季节(4~10月)根据鱼发病规律定期投喂大蒜素、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预防;定期对工具、饲料等进行药物消毒。鲥鱼主要疾病有车轮虫病和细菌性烂鳃病。1.车轮虫病该病是由车轮虫寄生于皮肤或鳃部引起的,镜检鳃丝、鳍条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车轮虫布满鳃部。症状:鱼体呈黑色,瘦弱,摄食离群,游动缓慢。治疗方法: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0.5-7-g和硫酸亚铁0.2g或单用硫酸铜每立方米水0.7g,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疗效较好。2.细菌性烂鳃病该病发病初期肉眼检查鳃丝变白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亦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暗黑,头部颜色特别暗黑。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溶解后全池泼洒;每立方米用二氧化氯0.5g,溶解后全池泼洒。四、注意事项1.鲥鱼虽然可通过驯化改食人工配合饲料,但在人工培育条件下,投喂浮游动物的鱼苗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效果要比投喂配合饲料好很多。2.鲥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而且一旦饲料沉入池底,鲥鱼就不会摄食,所以投饵要缓慢,诱其群起抢食,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避免投喂过量饲料沉入池底,造成浪费且败坏水质。3.根据鲥鱼夜间摄食的习性,晚间可适当增加光照,有利于苗种的摄食,从而达到提高苗种生长率的目的。4.在苗种培育过程中,根据苗种的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和分级培育,是保证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技术措施。
本文标题:鲥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