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2-4-5
一、选择题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A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2.(2011·南京)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5%、50%、25%。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1/6B.1/9C.1/8D.1/3答案B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答案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A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4.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解析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斗争实现的⑧变异是定向的A.①②⑦⑧B.②③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④⑤⑦答案B解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6.如图所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C.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有新物种的形成D.图中C表示的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D解析生殖隔离一旦出现就会形成新物种。7.(2011·威海)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就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当基因频率变化到一定程度,产生生殖隔离后,才能产生新的物种。8.能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变异③自然选择④隔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故①②③④都能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9.(2011·烟台)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的生殖方式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C.有性生殖是减数分裂形成的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答案D解析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使生物变异性增强,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0.(2011·烟台)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答案B解析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有利的基因,使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11.(2011·淄博)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A.狼捕食鹿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C.草原上猫头鹰的灭绝造成鼠的数量激增D.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答案C解析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在选项C中,猫头鹰灭绝引起鼠的数量增加,没有体现相互影响,同时生物多样性降低。二、非选择题13.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1)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是由________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决定于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55%45%(2)42.5%32.5%55%45%(3)没有发生进化基因频率没有改变(4)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由题知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假设该群体有100个个体,则A基因的总数=30×2+50=110,100个个体含有A、a基因的总数=100×2=200,所以A的基因频率=110/200=55%,则a的基因频率=45%。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基因型比例为:AA=30%+1/4×50%=42.5%;aa=20%+1/4×50%=32.5%;Aa=1/2×50%=25%。同法可求出: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2×42.5+25200=55%,a=45%。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可见,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选择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14.(2011·沈阳)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在种群Ⅰ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Ⅰ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由图1可知,种群Ⅰ和种群Ⅱ(选填“是”或“不是”)________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具有基因型_______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频率(2)是(3)Aa自然选择(4)遗传15.(2011·汕头)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题回答:(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学基础是________。(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④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突变原材料②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①浅色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捕食,后代繁殖多②环境不利于浅色种生存而利于黑色种生存,黑色个体数增多③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④没有,因为没有出现生殖隔离解析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来的,而S基因频率能增高的遗传学原因(内因)是Ss基因型的个体形成配子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通过若干代的等位基因的分离、组合,使S基因频率增高成为可能。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现象,19世纪,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桦尺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由于桦尺蛾栖息地变成黑褐色,利用黑色型个体生存,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种群中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到积累,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本文标题: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2-4-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4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