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5年高考历史热点
2015年高考历史热点热点一、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所谓新型的大国关系是相对于历史上传统的大国关系而言的,(纵观世界历史,往往一个大国的兴起会和原来大国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冲突如果不能够合理解决,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除了两国人民深受其害之外,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背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综合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中美两国之间在很多问题上已然有了不少摩擦。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有意愿在当前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尽量的避免两国之间的冲突,谋求两国利益的最大化。为什么要建立:1、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安定的国际环境,这是世界人民包括美国在内的美好梦想。作为一个在近代百年饱受屈辱的国家,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渴盼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将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这是与美国梦相通的。2、中美两国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基础。首先,两国之间建交的历史已经有四十多年,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频繁交流使得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不断加深,两国交好存在着良好的民意基础;其次,两国之间经贸往来频繁,中美之间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赖关系。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中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两国之间已经具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再次,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例如在气候问题、反恐问题以及地区稳定等问题上两国价值观相同,利益指向大体统一。如何构建:要求双方都应推进中美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进行战略协调,积极开展战略对话和磋商,继续拓展双方在全球层面及诸多领域的合作,妥善处理新问题、新挑战,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竞争、聚同化异的新型大国关系。一.创新思维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是目前解决中美大国关系的重要思路。应该看到,要让中美两国实现长期的良性互动,中美两国就需要打破传统大国争霸思维,创新两国的相处之道。二.相互信任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国与国之交应以诚信为本。战略互信是实现中美关系长远、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战略互信的缺失、对彼此战略意图的疑虑,成为当前中美关系前进征途上面临的重要障碍。防止中美战略误读、误解甚至误判,双方更加客观、理性、真实地看待和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培植深厚的战略互信,是推进中美关系前进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中美友好与合作,只能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中美要采取切实增进双方互信的实际行动.防止中美陷入疑虑的漩涡。增进互信的重要渠道就是加强彼此了解。三.平等互谅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不同,两国对问题的看法有差异、有分歧甚至有矛盾都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这些分歧并富有智慧地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找到共同利益。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美之间有分歧并不可怕,只要双方相互尊重,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善于缩小分歧、积极化解分歧、不断超越分歧、有效管控分歧、妥善处理分歧,在中美双方共同关心和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中,广泛凝聚共识。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彼此合作领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四.积极行动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前中美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六十多个合作机制,这些合作机制为中美之间各领域合作起到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关乎中美双方利益的议题不断增多,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两国不断深化合作。不论是在合作领域的扩大,还是在合作程度上的加深,深化合作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强大动力。五.厚植友谊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2006年胡锦涛访美提出“加强对话,扩大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十六字方针,2011年胡锦涛访美进一步指出中美关系要“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这是中方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厚植友谊的巨大诚意,无疑对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坚定了重要的意义。认识:中美两国利益攸关,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双方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多一些理解、信任、少一些猜忌。中美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多对话、多交流、多沟通,加强对彼此战略意图和发展走向的了解和认知,尊重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关切并妥善解决分歧,努力避免误读、防止误判。总之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需要中美两国有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意志,需要中美两国有着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海纳百川的大国胸怀。它的建立将能使得两国之间摆脱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从而造福于两国人民,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二)知识链接1.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2.二战后的美苏“冷战”。3.新中国的外交关系。4.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考向示例】(2014年山东文综,2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1.(2014绍兴检测)16世纪时有一欧洲国家的国王说:“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这一国家后来还兼并了葡萄牙,被后世称为“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这个国家是()A.英国B.西班牙C.法国D.荷兰解析:B抓住材料时间“16世纪”以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说明当时该国称霸世界,16世纪西班牙称霸,故B项正确;英国称霸是在18世纪,故A项错误;法国从来没有成为殖民霸主,故C项错误;荷兰称霸是在17世纪,故D项错误。2.(2014江南十校联考)“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同盟力量的差距B.意识形态的对立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解析:D据材料信息“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可知苏联的军事力量是强大的,所以C项不正确;设问要求的“根本的不对称性”应指经济实力,所以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3.(2014湖北联考)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等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的突出意义在于()A.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B.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C.有利于推动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D.顺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解析:A材料信息反映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故选A项。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论战,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排除B;当时中美关系已经改善,中苏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4.(2014湛江调研)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纽约《每日新闻》”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尼克松回忆录》节选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第(1)问,从材料一中1960年的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到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反映出了中美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原因”可从中国、美国、世界形势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政治探索”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公正”等关键信息回答即可;“说明”把握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资本主义国家采用计划手段发展经济的措施回答即可。答案:(1)变化: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或美国经济出现“滞胀”)。(2)痛苦:八国联军侵华(或门户开放);效仿:建立中华民国(或颁布《临时约法》);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或共同反法西斯);对抗:抗美援朝(或朝鲜战争)。(3)政治探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转化: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调节,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热点二、治本清源,反腐背景:近年来,“反腐倡廉”一直高居两会热点话题前列,在从严治党、铁腕反腐的高压态势下,今年的两会,反腐议题更是引起了会内会外的强烈关注。政协新闻发言人说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谈反腐的“治标与治本”,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权不可任性”,都从不同方面释放出强烈的反腐信号。(二)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和监察。2.西方民主制度对权力的制衡。3.启蒙思想。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5.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考向示例】(2014年安徽文综,19)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的民主思想。罗伯特•达尔认为“精英力量强大”,说明他并不认为“‘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他认为公民、利益集团、政党分享了民主权利,B项错误。但是,他认为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力受到制约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政体,其对公民权力的危害是较少的,是可以接受的,可以避免君主专制,因此,D项正确,A、C两项错误。答案为D。1.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①人民主权原则②邦联制原则③分权制衡原则④民主共和原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B“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权力来自人民赋予,符合人民主权原则,故①正确;“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权,确立联邦制,故②错误;“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故③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本文标题:2015年高考历史热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4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