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汽车产业及全球生产网络汽车生产链:主要的支柱产业车身零部件1.机械和电子零部件制造(比如汽化器、制动系统、方向盘等)2.车轮、座椅、玻璃等的制造引擎和变速箱最终组装汽车制造业是所有工业部门中产业链最长,带动效应最大的一种产业。据日本通产省统计,90年代初日本汽车工业消耗了国内橡胶工业产量的75%,平板玻璃的45%,铝制品的28.7%,合成树脂的40%,钢材的17.4%;而在美国所有的工业部门中,每年汽车生产所消费的钢材、橡胶、玻璃等原料占其总产量的比重都是最高的。另外,汽车每年消耗数以10亿吨计的汽油,促进了世界另一大工业部门——炼油工业的发展。世界汽车工业高技术化和智能化的新浪潮又使其成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一个重要的用武之地。汽车生产模式----日本的“金字塔形”模式是通过多层次的转包体制,把众多的零部件企业组织起来。各主要汽车公司都有自己的系统零部件供应体系,而零部件企业加入主要汽车公司的协作网后也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订货,而且各大汽车公司对其协作网中的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对其协作网中的零部件厂的投资一般为这些企业投资额的30%左右;在技术上,则帮助零部件厂推行“看板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等。但为了防止垄断,整车厂一般都向两家零部件企业双重订货,以求通过制造竞争来提高零部件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并降低成本。本田(Honda)可能是全球精益生产方式走在最前面的汽车厂家。现在,它所有的汽车厂不仅能够满足不同车型的生产,而且它能快速地从一种车型的生产转换成另一种车型的生产。美国的汽车生产者往往要用四到六周的时间,通过改装机器人和其它的工具转换车型的生产。而本田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只要简单的改变机器人内部的软件就可以了。欧美的“水平分工”模式是指汽车整车厂与零部件厂保持相互独立的关系,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各零部件企业可以自由地与各整车厂家甚至汽车行业以外的企业建立交易关系,它们可以按照整车厂的要求生产,也可以自主开发。而整车厂在订货时也不会局限于固定的零部件企业,而是会向若干家企业招标。汽车电子化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在汽车上应用的电子产品已经达100多种,电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动力性、舒适性、操纵性、娱乐性以及报警、显示、检测等功能。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汽车智能化的程度,汽车卫星定位系统、交通导航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车距控制系统、汽车夜视系统等一系列汽车智能化技术,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逐步在汽车上应用。世界汽车生产的三大板块世界汽车贸易地理格局汽车贸易----欧洲是世界汽车第二大市场,轿车的最大市场,轿车年销售量在1400万辆左右。多在洲内调剂余缺,其他地区厂商所占份额较小,但近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汽车的份额上升比较明显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现每年销售1700万辆左右东亚是世界汽车贸易顺差最大的地区。多年来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从1977年起其出口量就居世界第一,欧洲的汽车生产的区域网络由于政治历史独特,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欧洲具有最复杂的地区生产网络。1957年欧共体的成立,1992年单一市场的形成,都对欧洲内部汽车工业的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盟东扩进一步使得欧洲汽车产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连续的区域,它既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又能够以低成本提供零部件和进行汽车组装。但是汽车生产仍然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格局,一些国家成为了许多大公司生产工厂的集聚地,最为明显的是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比利时汽车工业:。2006年,德国汽车产量530万辆,法国360万辆,西班牙280万辆,英国170万辆,意大利160万辆;西欧各国在汽车工业就业的人数达200万人左右。汽车从小批量向大批量生产、从联合企业向专业化工厂生产转化,汽车厂平均年产量从5-10万辆增加到50-60万辆。同时,随着大规模生产线和自动化技术的投入和使用,汽车工业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也随之降低,汽车制造厂开始从首都地区和老工业地区向劳动力价格更为便宜的新区转移。德国---德国的汽车以品种多、质量高、工艺精湛在世界市场享有盛名大众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和宝马公司是德国最主要的三家汽车企业。其中,大众公司最年轻但目前规模最大,以生产中档车为主。戴姆勒-奔驰公司是历史最长的汽车公司,前身为1886年成立的奔驰汽车厂和戴姆勒汽车厂。1926年两厂合并后,称戴姆勒—奔驰公司。该公司除以高质量、高性能豪华汽车闻名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客车和重型载重汽车的生产厂家。1998年兼并陷入债务危机的克莱斯勒公司,改称现名。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最初是一家飞机引擎生产厂,后发展成为以高级轿车为主导,但同时也生产高质量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的企业集团。斯图加特是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也是其在德国的生产基地。宝马的总部在慕尼黑。法国长期以来法国一直是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2004年,法国生产汽车370万辆,被中国超过,居世界第五位。生产的汽车一半以上供出口。雷诺和标致-雪铁龙是法国最大的两家汽车公司。后者由标致公司在1974年兼并雪铁龙公司之后形成。1999年雷诺公司与日本日产公司结成雷诺-日产联盟。2004年,雷诺-日产联盟的全球市场份额为9.6%,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销售者。法国的汽车工业过去主要分布在巴黎,这里人口密集,人均收入高,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而且工业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高,熟练技术工人多,有利于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雷诺公司总部就设在巴黎。但是近年来,位于巴黎盆地的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和西部的洛林逐渐发展为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二战后,汽车工业发展迅速,1955年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汽车产量超过100万辆的国家。在随后的20多年里,相对于其他国家汽车生产的迅猛发展,英国落后了。曾产生许多世界名车,包括劳斯莱斯、宾利、罗孚、阿斯顿•马丁、迷你、美洲豹等,其中劳斯莱斯、宾利被认为是世界顶尖的豪华轿车,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才能享用。然而目前这些英国名车几乎全被国外大汽车企业收购。英国的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密德兰和兰开厦传统工业区内。伯明翰、利物浦及其周围地区是主要的生产中心,伦敦、牛津也是重要的生产中心。纺织服装业的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纺织服装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从18世纪产业革命开始至今,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国际贸易的贡献也始终令人瞩目。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业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初期的主导产业,并且纺织品和服装往往会成为该国家/地区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产品。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的发展,纺织服装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都在不断改变着世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贸易格局。服装业的全球价值链有三种全球采购商:大零售商、品牌运营商和品牌制造商。大零售商,如沃尔玛(Wal-Mart)、西尔斯(Sears)等,已经控制了全球零售业,它们通过调整产品(设立服装专卖店)和价格(设立中低档鞋连锁折扣店)实现了专业化经营。大零售商海外机构的职能已远远超出基本的采购功能,它们还积极进行产品设计、分包以及海外制造商的其他生产功能。品牌运营商(brandmarketer)是指那些拥有著名品牌,但没有工厂的制造商。采购者驱动价值链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品牌运营商的成功,例如丽诗·加邦(LizClaiborne)、耐克(Nike)和锐步(Reebok)。作为全球采购的先锋之一,品牌运营商为海外供应商提供了知识,帮助供应商提高了在服装价值链中的位置。品牌制造商(brandmanufacturer)指那些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商,如美国VF公司,它拥有“李牛仔裤”(LeeJeans)、“名利场”(VanityFair)内衣和“北面”(NorthFace)户外工具等著名品牌。由于发展中国家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低,发达国家的品牌制造商往往将生产业务不断外包出去,而在设计、品牌和营销方面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控制。服装业价值链中,另一类企业为供应商,他们在价值链上处于从属地位,主要从事非战略环节的活动,如加工、装配等,纺织业的公司战略纺织业日益成为大型企业占主要地位的行业。目前,全世界约有30家最主要的纺织企业,包括美国的伯林顿(Burlington)公司、日本的东丽(Toray)集团、英国的高士(Coats)集团和意大利的马佐度(Marzotto)集团。三种战略来保持竞争优势:一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二是在海外地区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进行生产;三是为特定市场生产少量特殊产品,再以高价出售。例如20世纪60年代早期,日本纺织企业已经发展为从生产到销售进行整合运作的国际性公司。它们与亚洲的当地生产商和供应商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其中,有些供应商是日本企业直接投资的工厂,但大部分是依靠国际分包体系的当地企业或工厂。与日本公司相比,美国和欧洲纺织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服装业的公司战略服装的生产与纺织品差别很大,它以各种专业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为主,但是大型企业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它们可以投资新技术的开发和通过广告树立全球品牌形象。服装生产企业运用较多的战略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二是生产大众化产品以供给更广的市场;三是采用小型加工厂的形式。同纺织业相比,服装业国际分包、授权销售已日益普遍和更具影响力。日本企业首先在服装业中采用了国际分包。纺织服装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这是因为,一方面纺织服装产品的可贸易性较强,便于远距离运输,国际贸易的物理条件较好;另一方面,由于其劳动力密集型特征明显,使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该产业的全球分工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标志的地域性集中倾向,随着劳动力成本水平变化还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阶梯转移现象。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分工特点研发和利用,大大拓展了传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不仅通过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纺织品获取了高利润,而且将服装及中低档纺织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日本经过上世纪80年代产品结构大调整,转向了高性能、差别化、多功能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1993年日本织物创汇就达20318美元/吨,居世界第一。服装的生产则几乎全部转移到了东亚的其他国家/地区。从纺织服装企业世界100强也可以看出,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在该产业占有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扮演了加工厂的角色。包含着不同产业之间、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而且已经深入到相同产品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分工。纺织服装业生产的国际转移特征:1.制造成本仍然是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力2.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延伸3.外包成为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4.需求个性化、技术创新与纺织服装业的外资回流世界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分布:生产中心的转移:第一次是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服装业的中心从东方转移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以棉纺织业为开端建立起近代机器纺织工业。20世纪30年代,美国超过英国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国。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已经从欧美转移到日本。20世纪70年代,高生产成本和劳动力短缺迫使日本企业向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投资。继日本之后,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省都以纺织服装业作为主要出口产业而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低廉的劳动力是当时吸引美日投资纺织服装业生产部门的主要诱因。档次最高的国家——意大利高品质的纺织品和多品牌的成衣服装代表着世界的时尚潮流和趋势,也使意大利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和出口强国。在高品质服装领域,意大利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其纺织品、包括面料服饰等都具有别国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为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意大利的高级
本文标题:汽车产业全球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