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西周秦汉唐元明清475B.C1840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设军机处夏宋古代中国文明——政治制度演进主要内容·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秦统一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机构·郡县制·郡国并行汉武帝·刺史制·选官制(察举制)·选官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太宗·中书门下正副相·三司使·废丞相·内阁制1912年封建君主制度结束·选官制(九品中正)孝文帝·王位世袭制·行省制枢密院宣政院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刺史制(州)司府县道州县路州县省府县行省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①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②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1)经济:由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维护统一,安定社会→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2)政治:巩固统一和维护政权的需要(3)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发展历程萌芽: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顶峰、衰落:结束于1912年:战国秦朝西汉隋唐宋朝元朝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2.12宣统帝下诏退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一参二府三司”;)(行省制)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四个内容: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先秦:世官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过程:①中央官制:②地方制度:③选官制度:④监察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中央秦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汉朝(刺史)、唐朝(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元朝(御史台)明朝(厂卫特务机构)、清朝(都察院)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宋朝(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元朝(行省制)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地方三维设计P57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1.发展历程2.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3.汉唐以来中枢权力的演变特点。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1.发展历程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三、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1.发展历程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四、古代监察制度1.发展历程2.特点及评价x(t)Y(程度)0图1: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发展的趋势0图2: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Y(程度)秦明清秦明清x(t)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主义);3、人治高于法治(官僚政治浓厚);4、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5、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贯穿始终;6、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2、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知识点补充一、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考试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实行糊名法。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王安石变法改进科举措施: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明代八股取士明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科举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有重大的影响。(公平、公开、公正;考试;择优录取)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2、繁荣:3、新发展:4、巩固: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三、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方式上看: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③宋辽(澶州之战)、宋金(郾城大捷)之间的战争。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3、册封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末年,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宣政院、澎湖巡检司)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从不同时期看:1.秦汉时期: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④西域都护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4.五代辽宋夏金元:①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②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5.明清: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②平定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③设置管理机构: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从不同地区看:1、西藏①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2、新疆①西汉末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③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3、台湾①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②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澎湖巡检司)③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2、唐朝: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3、元朝: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纪》4、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二)、对外政策1、对外开放: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具体史实:⑴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⑶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行纪》。⑵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3、启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2、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开始限制对外交往,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⑷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三)、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去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马可·波罗行纪》。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城市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的对称布局,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首都能有这样清醒的构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北京是一座在记忆里存在的城市,在这里,一切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北京那巨大的广场,开阔的近十里的东西长安街,以及绵长的围墙和围墙上的巨幅标语,都不是实物而是象征。你认为所谓的“象征”到底是什么意思?为达到这个象征意义,建都北京的明清两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这个象征意义?比较西方国家的建筑特色,分析相互之间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象征”指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措施:明太祖则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后设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西方建筑的开放性与中国的封闭型大相径庭,体现了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差异。(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5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