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智双赢”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智双赢”提到数学,大多数学生在脑海涌现的就是一连串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使用最多的形容词汇就是枯燥无味,这样的思维模式渐渐使数学课堂的魅力减退,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在课后深深反思。赞可夫曾说过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是有思想、情感、智慧个体。坚持从学生思维角度、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评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重温数学学科魅力,爱上数学。一、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挖掘教材展开设计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的出示是这样的: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这个问题较复杂,从何处入手考虑它呢?甲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___元后;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过___元后.我们是否应分情况考虑?可以怎样分情况呢?(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而不超过100元,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为什么?(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那么在甲店购物花费小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甲乙两商店优惠条件的起点,分三种情况考虑问题。但如果按照课本的设计,学生看到这样多的问题心理上就会抵触。所以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材整合,或采用其他模式呈现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的知识。设计(一):同样的问题采用表格引导学生剖析问题:1、假如你要买50元的商品去哪家商店优惠?在一种购物情境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生表现踊跃。部分学生回答在乙店优惠,部分学生回答都不能优惠。这个问题就足以考查学生有没有读懂商场的优惠条件,能不能抓住两家商场优惠条件的起点。2、如果你买100元的商品呢?在上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能反映出在乙店优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二种情况,当消费在100元以内时只能参与乙店的优惠。3、如果买120元、200元、400元呢?哪家商店更优惠呢?这个问题就是第三种情况在两家商店都进行优惠的情况下去,如何根据消费款来,进行选择购物.购物款X≤5050<x≤100x>100甲店xx100+0.9(x-100)乙店x50+0.95(x-50)50+0.95(x-50)这样的表格形式更明晰,而且问题难度降低,学生对于小问题的参与积极性也较高。所以教学设计要贴合学生身边的实物,采用小步子、小台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二):用简单的题目代替,将例题作为练习题;1.某校校长暑假将带领该校市级优秀学生乘旅行社的车去A市参加科技夏令营,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全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部按全票的6折优惠”,若全票价为240元。(1)设学生数为x,甲旅行社收费为y甲,乙旅行社收费为y乙.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2)当学生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3)就学生数x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这个是两个旅行社的优惠方案,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这样的问题与学生距离也比较接近,问题比较明确,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根据学生人数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优惠的旅行社。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备好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语言生动,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疏密相间起伏有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兴趣盎然,有了渴望获得新知识的需要,必然促成新的认知目标。二、例举生活实例,实现发现学习;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中,教师分别用一组用同底不等高两个茶叶桶(圆柱),另一组底高没有相等关系的两个茶叶桶导入新课,学生看到茶叶桶很自然就会联系到上节课学过的圆柱,教师先对圆柱的知识进行了复习。然后针对两组茶叶桶的特点教师抛出问题:请猜想一下哪个茶叶桶的体积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很轻易的就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教师顺势板题圆柱的体积。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中,教师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玻璃桶与一个(圆锥)高脚杯,抛出问题:谁能目测出哪个容器的体积较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你所说的容器体积较大呢?小组合作讨论。很多同学提到装水,装土,装沙等等。教师出示自己的道具我有一瓶可乐看谁能来验证一下哪个容器较大?采用“倒可乐”小实验调动学生兴趣,,由猜想到验证,学生很珍惜自己的实验成果,经过3个同学的试验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说出发现:三杯可乐刚好装满玻璃桶。对于学生的成果就以可乐来庆祝,三个高脚杯里的可乐都归试验者所有。有的同学不禁举杯对着座位上的同学喊道:干杯!课堂也会因此活跃起来,调动其他同学上来验证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学生自主就会归纳出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1/3圆柱体积。相信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发现生活中的几何体还会应用知识比较生活中容器的体积大小。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1《统计调查》中:教师运用笑话《买火柴》引入:妈妈叫小明去买火柴,嘱咐小明说:“你要挑一挑,千万别买受潮的。”小明答应:“知道了。”火柴买回来后,小明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买的火柴根根都能着,真是好极了。”妈妈问:“你敢担保没有一根划不着吗?”小明挺有把握地回答:“不会的。因为我每一根都试过了。”(设计意图:通过笑话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题气氛,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不仅需要全面调查,有助于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生活实例:如何通过一勺汤来正确判断一锅汤的味道?师生活动:教师说明问题的背景(做汤时放料后要品尝味道)提出问题“如何通过一勺汤来正确判断一锅汤的味道?”学生通过思考联系生活常识知道先搅拌均匀后品尝。教师借机提出“为什么品尝前要先搅拌均匀呢?”在学生讨论发言中教师指出:搅拌均匀后的汤,任取一勺都具有代表性。进而再结合前面的抽签游戏总结:要收集高质量的样本数据,就要求样本有代表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总体搅拌均匀,使得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到。(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样本代表性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能够理解样本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可靠性之间的关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3《从数据谈节水》中组织学生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让学生真正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家庭用水量数据,了解家庭用水习惯,提出合理的节约用水的方案,收集数据时需要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中可以就人们是否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设计问题,也可以就人们是否有某种浪费生活用水的不良习惯(洗脸时水龙头是开着的)设计问题等。活动的展开已经渗透了节水意识。;数学是具有丰富联系的,在强调内部联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恰当的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大到水电费、通讯费等问题;交通路径、彩票抽奖、风险决策等的概率统计问题;贷款、人口增长、退耕还林以及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问题……小到在教室里看黑板最佳位置,水管截面为圆形,等日常琐事,鼓励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利武器。三、以理解、尊重、信任为支撑点,实施绿色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练习课上,很多学生到黑板展示题目,对于题目的评价,将评价权力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来评价,既能使学生参与课堂,又能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在给其他同学评价的同时也会增强自我评价的意识。尽量给做题本人找出自己的失误的机会,激励和提示学生自主检查。引导学生从优缺点两方面进行评价,在给他人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学会为他人喝彩。课堂上对于一些能力提升的题目部分学生解决起来相对较难,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聪明的学生”资源,让这些学生进行讲题,教师可以说:下面请xxx老师讲解,掌声欢迎。这样的称呼是对讲题人的肯定与信任。初次使用这样的评价语学生会笑,笑自然就放松了,也许在此时学生就会柳暗花明。渐渐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将取得长足的进步,也会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对于初中生同样需要鼓励,很多教师因为思维定势认为越大的学生上课积极性会越差劲,从而默许了学生沉默的课堂学习模式。其实中学生更需要鼓励,需要更多形式的鼓励:在课堂上对于胆小怯场的学生,不要放过任何一次表扬他的机会,培养他们敢说;对于懒惰的学生来说,要多抓他们的闪光点,触动他们勤奋的精神;对于大胆有智慧的学生来说,评价时应充分肯定他,同时,适当的给他提高标准,评价有较强的指向性。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的学生,评价也得善于因材施教。总之,教学是一种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情则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情感现象.虽然说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教学中需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关注学生情感变化,运用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美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参与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数学课堂上的“情智双赢”。
本文标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智双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7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