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2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
2012年中考试题年河南中考化学试卷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铁钉生锈C.蜡烛燃烧D.水的蒸发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水的蒸发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垃圾分类回收.下列生活垃圾可与铝制易拉罐归为同一类加以回收的是()A.废旧书报B.旧玻璃瓶C.废弃铁锅D.一次性塑料饭盒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垃圾的类别进行分析判断,废弃的易拉罐、属于金属材料中的金属及合金,据此分析即可;解答:解:A、废旧书报属于天然纤维加工而成,不能与金属材料归为一类回收;B、玻璃瓶是由玻璃制成,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不能与金属材料归为一类回收;C、废弃铁锅一般是由铁的合金制成,属于金属材料,所以能与铝制易拉罐归为一类回收;D、一次性塑料饭盒由塑料制成,塑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能与金属材料归为一类回收;故选C。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废旧金属的分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的成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氯化钠B.黄金C.金刚石D.干冰2012年中考试题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金属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B、黄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是()A.铁丝B.硫C.镁条D.木炭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色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5.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衣料中的棉和涤纶都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B.加碘食盐和铁强化酱油都可补充人体必需微量元素C.建造高楼大厦时所用到的钢和生铁都是铁的两种合金D.宇通客车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可减少空气污染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生铁和钢;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专题:化学与生活。2012年中考试题分析:A、依据棉花是天然纤维分析判断;B、依据铁碘对人体的作用分析解答;C、依据铁的重要合金分析判断;D、依据两者燃烧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解答;解答:解:A、衣料中的棉花是天然纤维,而涤纶是合成纤维;B、铁、碘两种元素均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加碘食盐因含碘和铁强化酱油因含铁都可补充这两种微量元素;C、生铁和钢是铁的两种最重要合金;D、汽油的燃烧会生成氮与硫的氧化物而污染环境,但天然气的燃烧不会生成这些污染物;故选A点评:此题是化学与生活相关问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化学知识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过滤B.称取氯化钠C.稀释浓硫酸D.测溶液的PH值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过滤液体时,没有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B、称量固体:左物右码;C、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D、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胶头滴管滴取一滴试剂,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解答: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错误,缺少玻璃棒引流和没有注意“三靠”,故A错误;B、称量固体:左物右码,图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C、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否则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故C正确;D、整个pH试纸丢入试剂,污染了试剂。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过滤、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和浓硫酸的稀释方法。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12年中考试题℃时,100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gD.40℃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和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解答;依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某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从而比较同温度下的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③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升温或降温时溶液的状态转化等。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看出,当温度高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当温度低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A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所以要将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该降低温度,故错误;C、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即30g乙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30g,故C错误;D、观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及对固体溶解度定义和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理解,同时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Cl2+2NaBr═2NaCl+Br2B.2Mg+CO22MgO+CC.2Na+2H2O═2NaOH+H2↑D.2Na2O2+2H2O═4NaOH+O2↑考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含义进行解答,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解答:解:A、反应物氯气是一种单质溴化钠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溴是一种单质氯化钠是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2012年中考试题、反应物镁是一种单质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碳是一种单质氧化镁是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C、反应物钠是一种单质水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氢气是一种单质氢氧化钠是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D、反应物过氧化钠和水都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9.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A.向一定量的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C.向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D.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考点: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分析:A、Na2CO3首先与HCl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待完全反应后,继续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B、根据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分析;C、随着氢氧化钠的增多,溶液酸性逐渐减小,当盐酸反应完时,溶液就显碱性,D、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少解答:解:A、向CaCl2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入Na2CO3溶液,Na2CO3首先与HCl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待完全反应后,继续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沉淀的生成不是从零开始的,故A错误;B、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的质量一直不变,故B错误;C、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入NaOH,随着氢氧化钠的增多,溶液酸性逐渐减小,当盐酸反应完时,溶液就先碱性,故C正确;D、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到纵横坐标轴的说明文字,这是对曲线所反应规律2012年中考试题判断的依据,不可仅凭经验去解答。10.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纯净物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X反应前质量/g2.34000反应后质量/g002.22.7待测A.反应后X的质量为1.5g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D.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1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小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且反应物的质量之和应该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然后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在该反应中乙醇及氧气的质量减小,所以是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且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等于2.3g+4g=6.3g,而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是2.2g+2.7g=4.9g,所以X是生成物,且质量是6.3g-4.9g=1.4g,其反应的表达式为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X。A、由以上分析知X等于1.4g;B、2.3g乙醇中含有的碳元素质量是2.3g×=1.2g,反应后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是2.2g×=1.6g,碳元素质量是2.2g-1.6g=0.6g,碳元素质量不等,所以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水中的氧元素是2.7g×=2.4g,两者中氧元素的和与反应的氧气质量相等,因为乙醇中还含有氧元素,所以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C、反应的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是2.3g×=0.3g,而水中的氢元素质量是2.7g×=0.3g所以X中不可能含有氢元素;D、由以上分析知X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1.2g-0.6g):2.3g×=3︰4;故选B点评:此题是一道依
本文标题:2012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9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