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分析(课标卷河南)焦作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党红英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命题以2013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在全面考查的基础上,重点考查语文读写能力。形式上与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的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类似。整个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一大题为文化类论述文章阅读,以选择题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二大题为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节选自《明史》,考查对文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对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古代诗歌阅读由诗歌鉴赏、名句默写两部分组成,考查的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第三大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阿根廷作家莱·巴尔莱塔的《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为赵家业的《陈纳德》,并链接了关于陈纳德的其他相关资料,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第五大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包括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语句的衔接及句子的补写、图文转换。第六大题是作文,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因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摘编部分一千余字。选文围绕“老子”其书成书年代考据组织材料,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行文学术性较强,与2012年相对应的文段相比,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但还是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的。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防卫科技学院青铜器方向学科带头人等。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B。先看A项,原文第一段说,“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与选项“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比较,只是把“异说”换成“有不同的说法”,意思完全相同;原文第一段又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与选项中“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比较,只是把“益启争端”换成了“更加纷争不已”,意思完全相同,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是选项。再说B项,原文第一段说:“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B项的“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分别与原文的“老子伪迹不彰”“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不符。误将“老子”扩大为“老子其人其书”,将“其”(先秦诸子)误为“《老子》和道家”,这就明显误解了原文。因而B项与原文不符,是正确选项。关于C项,原文说:“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这里“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没有多少作用”分别与C项所指对象的“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也无济于事”的意思是一致的。可见C项与原文相符,不是选项。最后看D项,原文说:“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其中“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也即为选项中的“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而“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与选项中的“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意思一致,可见D项的表述也符合原文意思,不应该是选项。2.【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D。先看A项,原文第三段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正表明A项前半段“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的意思,而原文中的“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表述,与选项后半段“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的意思相吻合,可见A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不是选项。再说B项,原文第四段说:“《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这里的“共通之处甚多”“此例甚多”正与选项前半段概括推测一致,而“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与选项中“《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可谓一意两说,可见B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不是选项。关于C项,原文说:“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其中“用以证成”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C选项的表述与原文没有出入,所以符合原文意思,不是选项。最后看D项,原文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又说:“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其中朱熹所说“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指的是“以德报怨,何如?”引于《老子》,而选项误认为是“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引于《老子》,可见D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应该是选项。3.【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C。先看A项,是对原文结构思路的梳理,原文先提出争议,然后提供地下材料证据,最后用古书材料证据。因此A项的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选项。再看B项,原文说:“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由此可见作者虽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可以推测出B项是符合原文内容的。所以B项不是选项。关于C项,原文说:“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这与选项的前半段相符,但“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一说,原文并无依据,同时“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原文所说的“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也有一定的出入。所以C项是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选项。最后看D项,原文说:“‘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可见D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而选项的最后一句,因为有了“大概”一词的有所余地,可以推测出D项是符合原文内容的。所以D项不是选项。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马文升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马文升传》,约640余字。从整体上看,节选的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较强,文字也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此完成试题。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号约斋、三峰居士,晚年更号友松道人、三峰居士,汉族,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进士。一生成绩显著,长于应变,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朱厚照,故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一生著作有《端肃奏议》、《西征石城记》等数十卷流传于世。他“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声诗无媟嫚语,皆自忠爱中流出。海内之士,得其篇章者乐诵之”。4.【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A项中的“登”字通常可以表示“由低处到高处”“记载”“登记”“庄稼成熟”等意义。文中的“登景泰二年进士”的“登”表示动词用法的语境意“考中”。试卷中用“升职”来进行干扰,是从语意上二者较为接近来考虑的,当然不能确切符合原文文意。其余B项“录”的解释为“记载”,是它的常用义。C项的“振”解释为“救济”,是它的常用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赈”。D项的“勒”解释为“铭刻”,与常用义“雕刻”一致,也是学生完全可以掌握的词义。B、C、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A项。5.【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在题面上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首先要说明的是,“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修身爱民”通俗地说即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意思,这里专指对皇上的劝谏。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分辨文句的含意。第①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是针对每逢春耕前,天子躬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取悦一事,意在劝谏皇上,特别是新即位的皇上重“修身”,显然是答案内容。第②句“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是对马文升的评价,与答案内容无关。第③句“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是马文升到太子老师的要求,显然不是答案内容。第④句“文生请命所司振恤”,是山东等地发生灾荒时,马文升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的行动,不是答案内容。第⑤句“减膳撤乐,修德省愆”,这一句是在南京受灾时,马文升请求皇上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他对皇上的劝谏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止额外织造,真饥民,捕盗贼”,与⑤句一样,是他对皇上的爱民劝谏,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以上解说,B项中的①⑤⑥三句均表现了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的内容,因而B项为正确选项。6.【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是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B项的概括是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C项的概括是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只有D项,概括为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这是正确的;然后分析到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这也是正确的,接着分析其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也是正确的,但最后分析其“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这是与原文最后一句“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意思不符。D项分
本文标题: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1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