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2年雨季三防应急救援预案
织金县沟沟寨煤矿雨季三防工作实施方案及应急救援预案(2014年度)编制:矿长: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审核:2014年4月10日2会审意见参加会审人员签名:职务姓名职务姓名职务姓名职务姓名3贯彻情况姓名姓名姓名姓名姓名姓名贯彻人贯彻时间4雨季三防工作实施方案及应急救援预案(2014年度)沟沟寨煤矿属扩能扩界技改建设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为确实加强我矿防治水工作,确保雨季期间我矿井下各掘进工作面、地面土建工程施工安全,最大限度地防止矿区地表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织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及雨季“三防”工作的通知》(织安监管字[2012]61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在对矿区井上、下进行全面实地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本矿2014年雨季三防工作实施方案及应急救援预案。一、矿区交通地理及水文地质慨况1、矿区交通地理位置西湖沟沟寨煤矿位于织金县城关镇西面约5km处,行政区划属织金县城关镇管辖。地理位置;东经105°43′23″~105°44′51″、北纬26°40′35″~26°41′32″。矿区范围内的交通仅有公路,织金到中寨、三塘的乡级公路于矿区南侧通过,矿山有简易公路与其连接,交通运输较方便。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慨况(1)地层富水性和含、隔水层按岩性组合、岩层富水性能和可采煤层赋存空间等因素将地层划分为含、隔水层(带),各含、隔水层(带)分述如下:1)龙潭煤组上覆地层含水特征5龙潭煤组上覆地层有:第四系(Q)孔隙含水带,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岩溶裂隙含水层,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隔水层,大隆、长兴组(P3d+c)岩溶裂隙含水带。①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北东角和零星分布于侵蚀凹地、沟谷和坡麓,岩性以砂土和亚粘土为主,一般厚度5~10m,第四系地层结构松散,大部分含孔隙水,泉水出露稀少,动态变化大,含水性弱。②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岩溶裂隙含水层由薄层灰岩,泥灰岩及钙质砂岩组成。地面顺层发育溶蚀洼地、溶斗、落水洞等岩溶形体,钻孔揭露该层遇溶洞时多发生漏水,局部地段无水位,地下水主要在沟谷地带与下伏岩层接触带溢出。该带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较强。③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钙质泥岩隔水层主要为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组成。间夹薄层泥灰岩。地表浅层由于长期风化,隔水性能大为降低;含风化裂隙水。随埋深延伸其隔水性增大,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水质属重碳酸盐、硫酸盐钙型。④大隆、长兴组(P3d+c)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带顶部大隆组为硅质灰岩中夹硅质泥岩,厚6m左右,垂直裂隙极为发育,透水性较强;长兴组为三厚层燧石灰岩中夹薄层钙质细砂岩或粉砂岩组成。燧石灰岩为主要蓄水部位,本带岩溶裂隙发育,勘探时揭穿该层的71个钻孔中有22孔漏水、1孔涌水,66孔见溶洞,洞高一般小于1m。矿区南西角外围134钻孔亦连续遇两溶洞,溶洞发育下限在1522m。该带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较强。水质属重碳酸盐钙型。2)龙潭煤组岩层含水特征根据岩层富水性和主要煤层的位置,将煤组划分为四个含水带,自上面下为:①M2~M6煤层间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带,全带厚35~44米,—般厚38m,由石灰岩,细砂岩,粉砂岩等组成,含局部可采的M6煤层。主要含水层为石灰岩,计2-7层,一般4层左右,总厚2.35~11.9m,平均7.59m。钻孔揭露带,一般见岩芯的裂隙发育,少数钻孔的岩芯破碎,裂隙中充填物以泥砂居多,一部分为方解石。灰岩多以岩溶为主,常见其中的方解石在再溶滤的作用下,呈现结晶,且于裂隙或岩芯上见有水蚀痕迹或氧化铁沉淀。该带单层石灰岩含水层较薄,富水性不强。水质属重碳酸盐或重碳酸盐、硫酸盐钙型。②M6~M16煤层间砂岩类层间裂隙含水带全带厚117~141m,一般厚128m,由石灰岩、细砂岩、粉砂岩等组成,含主要煤层16层。主要含水岩层为石灰岩和砂岩类岩层。石灰岩厚2.35~11.66m,多为4.5m左右。含水砂岩有M12~M14煤层与M15~M16煤层间细砂岩、粉砂岩等,厚25.71~51.50m,一般厚40m左右。全带含水层总厚31.09~55.25m,平均厚42.27m。该带含水岩层较爆,富水性不强。水质:浅部属硫酸盐、7重碳酸盐钙类或钙、镁类型,深部属重碳酸盐或重碳酸盐、碳酸盐钾,钠类型。③M16~M30煤层间砂岩类层间裂隙含水带本带总厚83~104m,一般厚94m。由石灰岩,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含可采煤层M23和M30煤层。主要含水灰岩一般2~4层,浅部厚8.00m左右,深部4.00m以上,最厚8.85m。含水砂岩一般3~4层,厚8.52~19.81m,含水岩层总厚13.55~29.75m,平均厚21.90m,出露标高约1575-1734m。本含水带浅部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中等,深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条件不良。浅部水质属硫酸盐、重碳酸盐钙类水,深部水质属重碳酸盐钾钠类水。④M30煤层~灰岩,砂岩类层间裂隙含水带本带总厚42~75m,一般厚约60m。由石灰岩、细砂岩、粉砂岩等组成,主要含水层为灰岩共3~8层,一般4层,厚7.50m左右;次要含水岩层为砂岩类,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一般3层,厚12m左右,本带含水层总厚9.10~33.05m,平均厚度19.28m,该带以层间裂隙水为主,富水性弱。水质主要为重碳酸盐钾钠水。龙潭煤组底部铝土岩,铝土质泥岩厚2~10m,一般厚4.5m,为相对隔水层。3)龙潭煤组下伏地层含水特征二迭系中统茅口组灰岩(P2m)岩溶含水层由碳酸盐岩组成,岩性以生物灰岩、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为主。厚度大于350m,该段岩溶发育强烈,富含岩溶水,局部呈管道、树枝状暗流,地8下水水力坡度陡,并在侵蚀谷地集中排泄。茅口组灰岩岩溶发育不均一,岩溶发育深度受区域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地下水补给、循环、排泄条件好,富水性强。4)断层导水性矿区内及周边共有断层5条,其中对开采条件有影响的断层有2条,这些断层的存在,对本区地下水补给、排泄、流向均有一定影响。矿区内的断层发育在煤系地层中,由于断层对口部位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有限,故断层带含水性弱,导水性不好。但矿山开采有可能破坏断层原有的阻水性,造成断层在局部地带导水。(2)充水因素分析1)在矿井建设初期施工和巷道掘进中,矿井充水主要来源为顶板石灰岩、砂岩中所含裂隙水。矿区内含水层均不厚,富水性相对较差,并随深度往下依次逐渐减弱。2)矿区范围内的断层多数具隔水作用,自然状态下不导水,但后期开采可能会破坏断层原有阻水性,使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联系,对矿井产生一定影响。3)当采空塌陷裂隙形成后,主要充水来源于大气降水。除含水带中岩溶裂隙水外,大气降水沿塌陷裂隙渗入矿井,增大矿井涌水量。4)老窑水是未来矿井充水的一种特别的、不稳定的来源,其水9量大小与采空面积大小有关,在开采浅部煤层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5)钻孔导水勘探期间各钻孔均进行了封闭,煤系地层封孔材料为水泥沙浆,但上覆地层为黄泥,其中可能存在封闭不良的钻孔,当采掘至封闭不良钻孔附近时,钻孔可能成为地表水或煤系上覆含水层的水导入巷井的通道,因此,矿区开采至钻孔一带时,应加以重视,防止钻孔导水。(3)矿井涌水量根据《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供的资料,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估算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m3/h,最大涌水量为40m3/h,矿井今后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4)矿区水文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的控制。本区为峰丛山地,大气降水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补给条件相对较弱。区内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以裂隙、孔隙水为主的地层中,煤组地层中含水层相对较薄,其富水性不强,且各含水层间均有隔水层隔离,原始状态下无直接水力联系。在矿区断层较发育地段,局部存在上、下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矿界内主要可采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综合上述,本区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型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103、井下采掘布局及现状目前我矿井下通风系统已形成,井下共布置有10602运输巷、10702开切眼、二采区轨道下山、二采区运输下山、二采区回风下山五个掘进作业点,无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都具有独立的通风系统。二采区系统未形成,井下巷道及掘进工作面的涌氺经水泵提升后到主、副平硐水沟通过流至地面污水处理站。根据近期矿井涌水量实测数据资料反映,现阶段矿井实际涌水量约80—130m3/d。矿井充水源主要为地表水经浅部风化岩层顺层渗透至井下受采动影响区域而成,其它未受采动影响的各煤层顶底板一般都具有较好的隔水性且富水性较差。本矿主平硐、副平硐及风井3个井筒的开口位置均位于矿区工业广场东西北面半山坡上,高于历年最高洪水位,不受洪水威胁;但各井口外部场地在降雨量大时具有一定的短时汇水量。二、自查情况及矿区雨水季节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分析(一)井下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分析1、10602运输巷10602运输巷位于矿区范围内西南区域,矿区总体地形呈东南面较高,西北面相对偏低山地地形分布,谷地地貌。经矿工程技术人员多次矿区地表实地调查,待掘巷道上部地表除分布有一些季节性溪流外,未发现大的水体。区内老窑多分布于设计巷道上部煤层露头(平均标高+1518.75m)风氧化带,垂深一般不超过30m,老窑最低标高在1520m以上,且随着巷道逐步往前掘11进,井上下高差逐步增大,巷道掘进施工过程中与老窑空区导通的可能不大。但矿区范围东北面小窑分布较多且杂,矿区东北面多层煤的露头经均出现小窑破坏的状况,故不能排除巷道掘进过程中与未查明的小窑废弃老巷积水区导通引发透水事故的可能,为此,在汛期掘进施工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强矿区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且坚持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2、12304措施巷12304措施巷上山段掘进区域上部地表为斜坡地貌,林地地形,现场调查无村寨民居或其他地表建筑物。井上下高差约76.5-141m,巷道掘进施工对地表影响不大。西侧有一季节性溪沟,河流与12304措施巷上山段巷道平面最小距离约88.40m。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必须引起重视的是:1、掘进区域上部地表西侧有一季节性溪沟,该溪沟雨季期间汇水量较大;2、12304措施巷上山段掘进区域北面(上方)为本矿原3万吨/年老生产系统采空区(留隔水煤柱30m),预计老空区积水量1146m3。12304措施巷上山段掘进施工过程中引发矿井水灾的可能性因素分析:1、未查明的大断层切断隔水层导致老空积水、地表水导入掘进工作面;2、局部强含水地层裂隙发育导致老空积水、地表水导入掘进工作面。为此,12304措施巷上山段掘进施工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强矿区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123、井下原采空区与地表裂隙导通,采空区积水静压力大于密闭墙承受压力时,有可能发生密闭墙垮塌引发矿井透水事故。本矿技改工程开始施工前,原老系统生产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主要管理人员大部分离矿,现有技术资料不一定能真实反映以前的矿井采掘实际情况,井下原先构筑的密闭墙等设施工程施工质量不详,为防止汛期采空区积水冲垮密闭墙,矿雨季三防领导小组必须对矿区采空区地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现场调查,组织人员对地表裂隙带或陷落区进行充填,尽量避免地表水渗入井下;同时认真对井下所有密闭墙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原密闭墙存在局部垮塌、裂隙较大,漏风或厚度不足50cm以上的,必须在原密闭墙外约50cm处重新砌筑一道密闭墙,新老墙面之间用黄泥充填严实,密闭墙前面下部设翻水池或疏水管。4、井口附近水沟不畅通,降雨量大时井口附近地表积水由井口灌入井下。矿井具有主、副、风(井)3个直通地面的出口,如果各井口附近地表水沟不畅通或因故堵塞,矿区降雨量大时会引起井口浅部塌方或洪水灌入井下,导致水害事故的发生。所以在汛期到来前必须对井口地面水沟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加高井口堤坝,并定期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5、防雷装置检修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引发矿井电气灾害事故。13本矿副斜井目前安设15kg/m钢轨配绞车提升矸石和下放材料,主斜井
本文标题:2012年雨季三防应急救援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2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