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8)自然灾害的危害预防
【专题八】自然灾害的危害预防【考情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是自然灾害。人类要科学地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常见的气候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雷电、冻害等。(1)台风: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我国是台风灾害频发的国家,台风在盛夏带来降水可以减轻长江流域的伏旱危害。加强监测预报是减轻台风危害的重要措施。(2)暴雨洪涝:暴雨形成的条件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亚洲是每年发生洪水最多的国家,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防洪需要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水库、分洪区、整治河道)和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相结合。(3)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天气,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发生在冬半年,尤其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其路径是由西北向东南。提前发布寒潮警报可以减轻灾害。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地面塌陷、土地冻融、地热害等。(1)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有地震记载最早的国家,也是发明地震仪最早的国家。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破坏程度高。地震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叫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在大板块的交界地带或小板块的断裂破碎带,地壳不稳定。(2)火山喷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活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中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休眠火山(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白头山的天池)。我国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火山喷发会伴有硫、铜矿的产生。(3)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块,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滑坡和泥石流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水的参与(泥石流一定要有水流,而滑坡则不一定需要)。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2011年高考对该考点的呈现:试卷考点题号信息呈现形式分值北京文综地质地貌灾害2、3柱状图8分江苏地理地震9、10分布示意图4分福建文综冰雹40B变化曲线10分海南地理地震25示意图10分安徽文综地质灾害34(3)等值线10分【知识交汇】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1)种类多,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2)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3)时空分布广,灾害的地域组合明显。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的干旱主要分开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多发生在夏季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广阔的东部季风区,集中在7大江河流域;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多发生在冬春干旱季节;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上;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在青藏高寒流地区尤为突出;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南伴随地震、暴雨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山洪的集群发生。2.如何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我国有些地区,由于常常出现的自然灾害而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由于自然灾害之间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区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引发了其他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得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因此,抓住该地区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再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地势、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等特点,就能分析出该地区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原因是什么。我国几个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1)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的强弱不定,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因此,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这些灾害主要以气象灾害为主。(2)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3)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这主要是由于气象灾害——台风引起的。3.主要气象灾害(台风、洪涝、干旱、寒潮)(1)台风是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低气压漩涡,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2)洪涝是锋面、气旋等造成的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主要分布在纬度30°~50°的近海平原地区。如欧洲西部和南部、东亚、南亚季风区、美国、中美洲、南美洲东部沿海地区。(3)干旱是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分布在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4)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多见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如美国,我国华北、东北。4.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地震主要是内力作用产生的,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于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滑坡和泥石流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分布范围广、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3)滑坡发生的条件自然因素:①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②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植被条件,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人为因素:①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②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③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4)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位置越高,速度越快;体积越大,距离越远。5.主要海洋灾害(1)海啸是由海地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主要分布在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2)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分布在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东岸的东亚沿海地区。6.我国的虫灾和鼠灾(1)我国蝗灾的分布及成因?蝗灾是我国最严重的虫灾。其主要分布区为:①滨湖地区;②沿海地区;③内涝地区;④河泛地区。洪涝以后的水位降落和干旱,大量适于蝗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出现,容易引发蝗虫灾害。另外,人类滥用农药,导致蝗虫天敌减少,也会诱发蝗灾。(2)干旱之年多蝗灾的原因?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3)鼠患危害严重。如草原区对草场资源的破坏,居民区对生产生活资料的破坏已经传播疾病等。7.防灾与减灾主要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防灾减灾一些共同的方法和策略(1)建立灾情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监测和预报;(2)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3)建立防灾法规,实施行政管理。【思想方法】1.具体灾种的复习要让学生自己从灾害成因与分布、规律、灾害影响、减灾措施几个方面,自己归纳、总结、整理。掌握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空间分布情况等,学会运用示意图、分布图(如:地图)和资料判断某一地区所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学会探究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要注意受灾程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然后进行较为准确的表述。2.纲要法展示气象气候灾害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知识结构清晰化;易混知识对比法;逻辑关系明朗化;精讲精练,融会贯通。今年关注的重点还应该注意到:几种主要自然灾害产生的危害及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即防灾、减灾的手段与对策等,同时注意掌握此种自然灾害发生时与其它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3.气象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1)台风的成因要结合气温、降雨的条件及类型、气压带、风带的有关知识来综合分析。(2)暴雨洪水灾害的成因要结合降雨类型、季风、降雨的时空分布、河流、地形、植被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3)干旱的形成则与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太阳辐射和人类活动有关。(4)寒潮的形成及影响涉及季风、农业生产等知识。例如,我国的气象灾害分析如下:①分析气象灾害要结合我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及气候的变化特点和规律。②我国不同地区受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气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而且降水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加上平原地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因此东部地区既有洪涝灾害,也有干旱灾害。③我国非季风区距海遥远,加上地形阻挡,因此降水少,干旱灾害多。(5)沙尘暴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大风;二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地面沙质沉积物;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每年的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冷空气进退的影响,大风天气较多(具有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此时草木初生,许多农田开耕,地表比较裸露(地面缺少植被保护,具有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此时地表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满足了形成沙尘暴的热力条件)。防治沙尘暴,应该从克服沙尘暴发生条件入手,因地因时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因为造林种草一是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和粗糙度,减小风速,减少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二是能够增加空气湿度,调整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三是可以减轻沙化,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4.针对灾害适度与必修、区域相结合。(1)比如对台风的复习,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①台风主要分布地区;②赤道附近为何没有台风;③台风周边(四方位)风向;④台风登陆后减弱的原因;⑤台风灾害有哪些;⑥台风的减灾措施;⑦台风灾害利弊分析(2)自然灾害的复习要适度与区域地理结合。区域图的切入时考查的主要形式,通过区域图切入考查灾害分布,因此熟悉区域地理知识背景利于解答所提出的问题。5.适度补充如赤潮、咸潮、生物入侵、地面塌陷等灾害。6.注意灾害的关联性发生关系:①地震——滑坡——泥石流;②暴雨——洪水;③雪灾——洪水、水土流失;④过度抽水、采矿——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⑤暴雨——城市低洼处积水——交通阻断;⑥地震——滑坡+暴雨——堰塞湖等。7.注意评价类问题(辩证在看待自然灾害,有弊也有利)如:台风、雪灾的利弊分析,台风产生的大风造成财产损失、暴雨造成水灾等,还有有利的影响,夏季降温消暑、缓解旱情等;雪灾影响交通运输、通讯等,但也可以杀死虫卵,减少虫灾。8.关注2010年全球和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剖析。如:一些罕见的天气、气候现象的成因、分布、特点,地震灾害的发生、影响等,对自然,人文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相应的措施等。9.注意给学生建立适当的答题模板可将灾害类问题的探究思路演示给学生:①如以区域图为切入点的题目:区域定位——确定灾害类型---分析产生原因---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各自然灾害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标题:201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8)自然灾害的危害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2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