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2012广州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部分解析)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文科综合2012.3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资料来源12.(2012·广州一模)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史。依据材料信息: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说明两汉时期重视儒家经学,故正确选项为B。由“两汉时期”排除A;CD不符合材料之意。答案:B13.(2012·广州一模)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制瓷技术进步B.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C.新航路的开辟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开始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正确选项为C。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A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D与材料无关。答案:C14.在史学研究中,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因为A.历史史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B.历史问题的本质是不可能被揭示的C.不同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D.研究者受自身认识水平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解析:在史学研究中,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即受研究者受自身认识水平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答案:D15.(2012·广州一模)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虽未完全放弃追求学问,但也开始参与现代经济活动。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这反映了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D.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解析:注意时间“1895年之后”。19世纪末,甲午战败,清政府为了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问题,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于是许多中上层文人开始参与现代经济活动。答案:D16.(2012·广州一模)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依据材料“1901年到1937年”及“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不难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国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答案:A17.(2012·广州一模)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解题关键:图片标题“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新中国初期“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B18.(2012·广州一模)右图是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他们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人民公社被撤消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C.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D.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说明当时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选C。材料未涉及人民公社,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全面推行,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改革开放序幕,排除D。答案:C19.(2012·广州一模)“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解析:材料强调“道德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中,苏格拉底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苏格拉底,选B。答案:B20.(2012·广州一模)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关于这一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B.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D.说明英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新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时间“1826年”,结合材料信息,英国新大学运动“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英国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故错误的认识是D。答案:D21.(2012·广州一模)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A.摇滚、爵士乐盛行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于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严重过剩,兼之分期付款、股市投机等原因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因此,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选C。1929年经济危机才爆发,排除B;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是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之后,排除D;摇滚、爵士乐盛行明显排除。答案:C22.(2012·广州一模)“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是指,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解析:依据材料“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排除农业集体化政策;“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排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符合题目要求,选B。答案:B23.(2012·广州一模)“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这一特征的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解析:注意材料关键信息“真实地再现”,具有这一特征的文学流派是现实主义。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160分。38.(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男孩)为大。——《孟子·离娄上》材料二: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曾连载过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他本人也相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一文中,梁启超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来比照中国的人口问题,认为各国兵事之所由起,大率由于人满而移住,中国当亦不能外也。——据袁祖亮延胜《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1904和1907年,《东方杂志》先后转载两篇分别题为《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和《论中国治乱与人口之关系》的社论文章。两篇的中心思想是说,中国的治乱,是与人口的多寡相比例的。——据姜涛《中国历代人口观》(1)简述材料一中孟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2)据材料二,20世纪初我国知识分子关注哪一社会问题?简要分析关注这一问题的原因。(8分)(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解决人口问题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概述其意义。(10分)39.(26分)在探讨“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的发展轨迹”问题时,某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探究。材料一: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新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据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材料二: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幺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1)阅读材料一,列举近代史上美国制定的体现“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4分)(2)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10分)(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8分)(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4分)谁控制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未来”。(6分)
本文标题:2012广州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部分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4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