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20141014中西文化关系3丝路开通_410707553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第三讲胡天汉月2014-10-14古典时期:从张骞到郑和•胡天汉月:张骞通西域甘英使大秦•佛陀世容:佛教及三夷教•海外贸易:香瓷之路、市舶使、蕃客蕃坊•南海西洋:郑和西方的历史背景•罗马王政时代(前9世纪-前510);共和国(前510-前27);帝国(前27-395);西罗马(-476)、东罗马(-1453)•帕提亚、萨珊波斯强盛•阿拉伯帝国(630-1258)•十字军•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兴起古代罗马•古罗马:罗马王政时代(前9世纪-前510)、罗马共和国(前510-前27)以及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前27-395)。•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1453年亡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299-1922)。奥斯曼帝国(1299-1922)•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建立。初居中亚,后领土扩张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1453年灭掉东罗马,定都伊斯坦布尔。极盛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包括整个巴尔干半岛、亚细亚半岛、整个中东地区及北非的大部分,西达摩洛哥,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帝国和罗马尼亚,南及苏丹。控制了整个西欧到东方的通道。17世纪后逐渐衰落,领土不断被沙俄和英法等国蚕食。一战后,领土仅保有土耳其本部。英国海军退休军官孟席斯对郑和航海意义的新设想加文·孟席斯设想的郑和环球航行路线,借助世界各大洋流完成胡天汉月:丝绸之路的开通•一、汉代东西交往背景•二、张骞通西域•三、丝绸之路•四、大宛:汉代的西域知识一、汉代东西交往背景•公元前2到1世纪,美索不达米亚与及地中海东部地区、埃及地区不再是最重要的权力与利益的中心。罗马与中国的汉朝成为了控制世界的东西两大帝国。•两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往来,但是却通过特殊的方式连接着,对架欧亚大陆之间的印度、波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横穿中亚、西亚丝路贸易。帕提亚(安息,前247-226)•罗马的势力至于巴格达,汉朝止于西域。二者之间则主要是伊朗古国帕提亚。《史记》称之为安息。•前238年安息占领了塞琉古王国的整个帕提亚地区,波斯人摆脱希腊人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安息王国语言使用帕提亚语,又称中波斯语。前65年,罗马将领庞培与安息交战,不分胜负,两年后罗马统帅克拉苏在东侵安息时全军覆灭。•安息抗衡罗马长达数百年,为西亚大部分地区的平稳发展和波斯文明的保存创造了条件。•帕提亚建国后,随着国土扩张,屡次迁都。公元前147年迁都埃克巴塔那。公元前90年迁都泰西封。向东曾进攻到中亚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巩固东境;向西占领米底及伊朗西北部各省,最后于公元前141年进入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这时帝国西以幼发拉底河为界,与罗马对峙;东北与康居和大月氏相接;东南占有坎大哈,远抵印度边境。•公元前64-63年,罗马灭了塞琉古,建立叙利亚省及犹太省,边界直接与安息接壤,帕提亚面对满怀敌意的罗马,公元前53年,罗马统帅克拉苏率军强渡两国边界幼发拉底河,结果在卡尔莱大败,克拉苏及其子被杀。此后3个世纪内,帕提亚和罗马仍时有战斗。•公元226年(曹魏时期),帕提亚帝国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安息国的疆域•安息国其疆域最大时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巴克特里亚)、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全境,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占有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主要地区。大月氏与印度•亚欧大陆的北边,除了不适宜人居住的冻土与荒漠地带,在德国森林到南俄草原北方荒原的西部是印欧人(北欧民族和雅利安人)的发源地;蒙古东部的沙漠和草原地带是匈奴人、突厥人和鞑靼人(蒙古人种)的生活地带。•他们的南侵遭到持续的反击,于是只好跨过中亚,向东南方向迁徙,于是经由阿富汗进入印度。其中一支建立贵霜帝国。二、张骞通西域•西域:通常是对阳关、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的统称。•汉代狭义:天山南北、葱岭以东,即汉西域都护府统领之地,今天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汉代广义:西域都护府以及中亚、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乃至更西的地区西汉初年的国际关系•刘邦:白登之围、汉匈和亲•冒顿:吕后对挑衅的容忍•冒顿与吕后书: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复书: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刘彻:国力强大之后•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2.1张骞初通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前138-前126)•使命:寻求与西迁的大月氏结盟,共拒匈奴。•所到之地:葱岭、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大月氏(大夏/巴克特里亚,阿姆河以南之阿富汗北部地区)张骞出发•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张骞带领一百多人的出使队伍离开长安,经陇西向西进发,但不久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长期监禁张骞,并为之娶妻成家,冀其投降。张骞却始终等待时机准备逃脱,并在十一年之后乘匈奴防备疏松,终于和随从人员逃出匈奴。不得要领•张骞一行向西越过葱岭,经过几十天长途跋涉后抵达大宛(Farghana,费尔干纳)。•大宛王派人护送张骞前去康居(Sogdiana,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再由康居到达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立新王,并越过阿姆河吞并了希腊化国家大夏之故地,已然安居乐业,兼以距中国太远,无心再向匈奴寻仇。•张骞在此住了一年多,不得已而东返。为了避免匈奴拦截,张骞未走原路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柴达木盆地,绕道青海归国,但不幸又被匈奴捕获。所幸一年以后,匈奴因单于去世而发生内乱,张骞得以逃脱,终于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汉书·张骞传》云:“傍南山,欲从羌中归”,此返回路线是否经由柴达木盆地并绕道青海,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虽然没有达到同大月氏结成联盟的政治目的,却了解到有关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等情况,为以后中原加强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基础。•不久,张骞就利用他对西域的知识参与卫青出击匈奴的战争,因知水草所处,为此次军事行动的胜利立下大功,被封博望侯。2.2关于月氏•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bì)顿、都密,凡五部翕(xī)候。后百余岁,贵霜翕候丘就却攻灭四翕候,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后汉书·西域传》)卡尔查延出土彩陶贵霜月氏王公像•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月氏的迁徙•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远涉北天竺。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第二次出使:元狩四年(前119)至元鼎二年(前115)–前提:匈奴远遁漠北,前往西域的道路基本畅通–使命:联络乌孙等西域各国,“断匈奴右臂”–所到之地: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2.3张骞再通西域•这一次出使队伍浩大,随员三百,牛羊万头,携钱币、绢帛“数千巨万”。但这次张骞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当他们到达乌孙(伊犁河、楚河流域)时,正值乌孙因王位之争而政局不稳,国内贵族又惧怕匈奴,故西汉王朝欲同乌孙结盟攻打匈奴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但在乌孙期间,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到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暨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各国,广加联络。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遣导译相送,并派使者来长安。使者见到汉朝人众富厚,回去广加宣扬,汉朝的威望在西域大大提高。不久,张骞所派副使也纷纷回国,并带回许多所到国的使者。西汉“汉归义羌长”铜印新疆和乌什喀特故城遗址出甘肃出土“汉破虏羌长”、“汉归义羌长”铜印印文西汉(206.BC-24.AD)河西四郡•两汉政府大力开拓与经营西域,除商业原因与炫耀国威之外,更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前121和前111先后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割断匈奴与羌族联系。–元封三年(前108)至本始二年(前72)多次战争挫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讨伐大宛胜利之后设西域使者校尉,驻扎车师、楼兰一带。–宣帝元康二年(前64)命郑吉为“护鄯善以西使者”–宣帝神爵二年(前60)设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今轮台县治东北),辖境大体为今敦煌以西,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帕米尔高原以东,喀喇昆仑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治乌垒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监护西域诸城各国:“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三、“丝绸之路”•1877年,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在《中国》一书提出该名词,指B.C.114-A.D.127间,中国与河中地区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A.Herrmann)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文把这条路拓展到丝绸等商品到达的核心区域,从地理上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和小亚细亚,用来描述整个欧洲、西亚国家同东方的主要贸易路线,并被东西方学者普遍接受。•19、20世纪之交,“丝绸之路”概念的空间、时间和承载物内涵进一步扩大,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陆路通道的总称。看作是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几乎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丝绸之路的开通•司马迁称张骞“凿空”西域,被视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前104年之后,西汉从敦煌到盐泽(今罗布泊)筑烽燧、亭障,屯田渠犁、轮台,以保证西域通道。到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至此,在官方保护下,西域诸国及汉使者、商人在丝路上安全往来,丝帛沿此路西运;同时西域各国之“珍奇异物”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步入繁盛时期。•丝绸之路是使节之路、战争之路、商旅之路,当然也是文化传播之路,因为道路的畅通全方位促进流通与交流。丝路畅通之始,西汉政府与西域各国都同时表现出对利用此道开展贸易往来和政治往来的兴趣。两汉时期,因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的设置,商道在汉朝的有力控制之下,中西贸易迅速发展,但这其中有很大部分属于朝贡贸易性质的“赐赠”行为,即汉朝廷以播扬威德为目标,屡派使节携巨额币帛赴西域各国送礼,或当西域使节来朝觐之时,以绮绣杂缯和金属赏赐。•除贡赐性质的官营贸易之外,汉朝也有以官府名义组织的远行商队。《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汉书·张骞传》亦有类似记载。政府在一年中遣使5-10次不合情理,这些使团实际上主要是以官府名义组织的贸易队伍,而这些中国商人的行迹很可
本文标题:20141014中西文化关系3丝路开通_41070755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5486 .html